日本为什么敢挑战大唐,唐朝与日本第一次交锋( 六 )


大唐和日本在白江口一战:
唐军水师伤亡1000余人,损失战船20余艘;地面部队伤亡2000余人 。日本海军伤亡2万余人,被俘8000余,损失战船700余艘,百济的2万地面部队损失殆?。?
这是一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胜利,是独属于大唐戍边官员“人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胜利,也是引导日本脱离蒙昧时代的胜利 。
刘仁轨的“火烧连营”,让日本人彻底醒悟:大唐无论是智慧、科技还是体量,都可以把它摁在地上随意摩擦 。要想不被摩擦,就要向大唐学习 。
自此,日本遣唐使络绎不绝往来东瀛与长安 。

日本为什么敢挑战大唐,唐朝与日本第一次交锋

文章插图
白江口一战,日本海军被大唐水师打败,余波未平 。
日本天智天皇日夜惶恐不安,命人在海边连续筑造3道巨堑,以防大唐水师尾随而来灭国 。可是,等了一年,也没等来一艘大唐战船 。
大唐皇帝李治听闻刘仁轨胜利的消息,豁然病愈,皇后武则天被迫取消“垂帘听政” 。
刘仁轨因此一战而被列入大唐名将之列,被李治调离百济 , 升任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 , 专司防御吐蕃!2年后,刘仁轨升任大司宪,监察百官 。
百济伪王扶余丰在此战后不知所踪,其子出城投降,百济自此纳入大唐版图 。至于百济大将黑齿常之 , 则再次投降大唐,辅佐刘仁轨抗击吐蕃,战功赫赫,成长为大唐名将 。
在“白江口战役”之前,日本只向大唐派出4次使者,其目的多为打探大唐对新罗和百济的态度 。自此次大败后,日本锁国闭关30年 , 唯恐再次得罪大唐!
直到公元701年,抚平了战败余伤的日本开始大幅增加遣唐使的频次,几乎年年派遣大量使者来学习大唐的文化、医药、军事等方面的先进知识,乖乖地做了千年的“好学生” 。
因此,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日本历代主政者须臾不敢忘记东亚之主的强大,始终拒绝挑战这个一支偏师就打败其倾国之兵的泱泱大国!
这一明智之举,不仅为东亚地区带来了千年的和平,也因祸得福,保下了几千年的民族血脉 。如果当时的日本没有吸取教训,继续挑战下去,只怕早已如百济、高句丽一样,被历史湮灭了 。由此可见,“和平”并不是无缘无故得来的,而是某些人被打痛、打怕后理智的选择 。
日本为什么敢挑战大唐,唐朝与日本第一次交锋

文章插图
1000多年前,日本举国之兵挑战大唐,却因祸得福,保住几千年血脉 公元663年八月,日本悍然倾全国之兵侵略百济,大唐虽然内外交困,却誓死不让寸土 。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镇守刘仁轨率领3000水师,将40000日本海军打得一溃千里,不敢再战 。
基因里充满了“尚武精神”的大唐军却不罢休,会合前来增援的7000江南水师,一路追击,彻底打垮妄图占领朝鲜半岛的日本海军!
自此,日本终于认识到谁才是东亚之主,锁国30年,并谦卑地派出遣唐使来学习大唐 。
这就是一千多年前著名的“白江口战役”,奠定了东亚地区的千年和平!
对于这段久远的战争,人们不禁疑惑,以大唐之赫赫声威,弹丸之国的日本为何敢于倾国之力来战?难道,他们就不惧怕如日中天的盛唐?
事情要从唐高宗李治病重、武则天二次垂帘听政说起 。
公元662年,武则天垂帘听政、主持“二征高句丽”失败,大唐朝堂上下一致呼吁武则天下台 。
已经怀有身孕的武则天并不服气,竟然与大病初愈的李治争起了权力,一帝一后分开单双日,轮流听政 。幸好,临产的武则天迫于身体原因,不得不退居幕后,李治这才得以再次执掌皇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