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画论奉文人山水画为圭臬 , 将受主顾委托而创作的“世俗画”视为匠人之作 , 而非“艺术品” , 世俗画及其作者也因此少有文字记载 。 而艺术史学家高居翰认为 , 这些“失语”的、鲜有人关注的世俗画 , 值得更严肃的研究 , 也是打开艺术史研究面向的新兴资源 。
近期 , 由已故美国学者高居翰著、杨多译的《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事的世俗绘画》一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 该书通过对盛清时的世俗绘画进行视觉研究与风格分析 , 江苏世俗题材作品是如何吸收西洋技法、融合南北宗的画风 , 创造了新的绘画方式与程式的 。 澎湃新闻授特此刊发该书中讲述“江南城市绘画对西洋因素的取用”章节 。
明末清初,活跃于江南各城市的艺术家所用的半西化绘画风格呈现为多样的形式 。 这些形式并非某个自成体系的单一艺术史现象的不同方面,相反,它们来源于独立而多样的选择,其唯一的共同之处在于,画家是从外来的风格要素与视幻技法那里撷取对其创作有用的资源 。 为了阐明这一观察,下文将引介一些明清时期来自苏州、南京及扬州三地画家的画作,这些画家分属不同的类型,并非全是世俗或画坊画师,还包括了与当前讨论相关的山水画家 。
苏州
关于某些明季苏州画家采用西洋风格要素之种种手法,我曾多有讨论,尤其是画家张宏(1577—约 1652) 。 通过图像比较的方法, 我希望多数读者已对我的观点心悦诚服,譬如,我举出张宏作于1693 年的《越中十景》册或作于1652 年的《止园图》册,来与此一时期已为中国画家熟悉的布劳恩(Braun)和霍根贝格(Hogenberg) 编撰的《全球城色》(Civitates Orbis Terrarum)中的铜版插画相比较 。相关的讨论与图片,于此不赘 。
文章图片
图1: 苏州版画(或为年画) 1743 年 , 木板设色 ,98.2 厘米 ×53.5 厘米 , 大英博物馆
张宏与其他一些明末清初画家笔下的西画风格绘画已开苏州流行的城市全景彩色木刻版画之先声,这些表现苏州及其他市镇的城市全景版画,有不少制作于1730—1740 年代 。 这些版画的异国情调之浓重,唯有极少数同期绘画可相媲美 。 版画创作者采用异国情调的风格显然有商业上的考量,但同时,也是为了展现他们卓越的技巧,有的甚至在题记中写明画中所用为西画法 。 为游客与本地居民而创作的、描绘苏州城内外湖光山色的图画,至少从16 世纪始,已是苏州画家之所长 。 然而历朝历代,为普通大众生产的图画, 总是与知名文人画家描绘城市风光与地标建筑的作品相共生 。 当然, 在中国正是后一类画作多得以保存,流传至今的 18 世纪的木刻版画多藏于日本及其他海外国家 。 苏州版画的设计者一如浮世绘木刻家, 只要能赋予画面新鲜感、能提升作品的商业价值,他们愿意欣然采纳(当时的画评家可能会用“不耻”一词)一切可获得之手法 。
文章图片
图2: 苏州版画《莲塘行乐图 》木刻版画 , 两幅可合为单一构图 , 一幅74.6 厘米 ×56.3 厘米 , 另一幅73.6厘米×56厘米 , 日本広島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Umi-Mori Art Museum, Hiroshima, Japan)
某些木刻版画中所用的西洋视觉幻象技法,比所有绘画中用的同类技法(除少数例外)都显得更为肯定而强烈:强烈的明暗对比 (chiaroscuro),人物投在地面的阴影,或与同时期日本浮绘(uki’e) 如出一辙的严格的线性透视法(中国版画甚至是日本浮绘线性透视 的最主要来源)(图1、2) 。 这类木刻版画,有时应用特制的西洋镜来观看,西洋镜箱上的单目镜片往往能够增强画面视幻效果的纵深感 。 源自意大利的灭点线性透视虽更适宜创造视觉幻象,然用于中国绘画情境时,则有古怪与突兀之感 。 因而,宫廷画院之外的中国画家极明智地避免使用这种外来的线性透视法,至少此法不见于传世的此类画作之中 。
- |掌握平衡奥义的日本小伙:打造极限平衡艺术,牛顿看了血压都得高
- 传承|程岭艺术作品展 || 传承与创新——极具收藏潜力艺术家云展览
- |(外代二线)古斯塔夫·克利姆特艺术展在波士顿举行
- |向小朋友征稿,疫情中的“窗外”绘画作品
- |艺术让人成为人。
- 温职院|【快点融媒】“衍纸口罩”有创意 温职院“防疫”与艺术完美邂逅
- |省级文明村雨城区塘坝村:用艺术营造乡村美学氛围 用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 莫扎特|新尚|“宅家”是一门学问17:云上艺术
- 傅文俊|傅文俊艺术作品《邮票》系列
- 艺术|2022阿那亚戏剧节6月开幕,主题为“瞬间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