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大云寺遗址惊现北朝隋唐佛像窖藏

甘肃泾川大云寺遗址近日发现一处数十尊佛像窖藏,其中出土最大的佛像为高1.65米真金贴面头像 。同时在佛像窖藏东面、北面发现地宫2处 。这是“丝绸之路”上罕见的文化瑰宝 , 为证明唐代、宋代大云寺及前身隋代大兴国寺的完整历史提供了丰富实证,更为揭开历经几个朝代精美佛像集中窖藏的历史秘密提供了难得的历史信息 。这些出土的佛像均为手工雕刻,属艺术“孤品” , 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西北大学的考古专家认为 , 金佛面世属重大文物发现 , 具备申报“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条件 。

图 大云寺遗址惊现北朝隋唐佛像窖藏

文章插图
大云寺遗址发掘现场全 景
图 大云寺遗址惊现北朝隋唐佛像窖藏

文章插图
此次发掘的最大佛像为真金贴面头像,高1.65米 。
图 大云寺遗址惊现北朝隋唐佛像窖藏

文章插图
窖藏第2层
大云寺地宫和14枚佛祖骨舍利48年前被发现 , 成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64年10月,泾川县村民在翻地时发现了大云寺地宫 。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地宫的过程中,又发现了盛放舍利的石函、鎏金铜匣、银椁、金棺、琉璃瓶五重套函,琉璃瓶内盛装14枚来自印度的佛祖骨舍利,并在隋代石函四周题刻铭文 。据史料记载,泾川的舍利是公元601年从印度引进后 , 隋文帝下令建塔供养的 。公元694年,武则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改建大兴国寺为大云寺 。专家认为,泾川大云寺塔基地宫和舍利石函中的金银棺椁 , 最早将中原传统的棺椁葬制纳入佛教,改变了印度用罂坛盛放舍利的方式,开创了用棺椁瘗葬舍利的先河,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葬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 。这次发掘是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为了给14颗佛祖舍利安家 , 甘肃省筹资8000万元,在大云寺原址修建了大云寺博物馆一期工程,2009年1月14日光明日报曾刊发《大云寺博物馆一期工程竣工甘肃为14颗佛祖舍利安家》报道,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当时考古发现情况 。
大云寺周边再现一处数十尊佛像窖藏和2处地宫,最大佛像为真金贴面头像
此次重大发现的时间是2012年12月31日 。当日,泾川县城关镇在修建道路时,在大云寺地宫东侧发现一处数十尊佛像窖藏,当即停止施工 , 报告县委县政府及县文物主管部门,并逐级向平凉市委市政府和省市文物部门汇报 。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员先后赶赴现场实地查看,并对现场保护作了具体安排,确保文物安全 。
从发现现场和初步挖掘清理情况看 , 窖藏内造像自上而下呈层级型,总体呈南北向,窖坑边沿及土色向四方延伸 , 容积尚不清楚 。窖藏内有石质立佛、坐佛、佛龛、佛座、菩萨、罗汉、释迦多宝说法造像碑、石莲花、经幢局部;以及陶法器、碑刻、佛身,有砖雕、简瓦、瓷片、砖瓦、高约30厘米的金冠菩萨头像等,最大的佛像为真金贴面头像,高1.65米,最小的头像直径不足5厘米 。造像质地有砂质岩、灰陶、青石灰、陶质泥塑等,部分佛像的衣褶和菩萨冠饰贴金,大多数有彩绘,雕刻刀法精细,造型精美,生动传神 。
2013年1月11日,在对窖藏佛像周围现场进行场地清理时 , 又发现1.6米高的佛像露头,疑为另一处佛像窖藏 。在佛像窖藏东面、北面3至5米处共发现地宫2处,其中东面地宫一处33.3×33.3厘米的砖刻铭显示:“大宋大中祥符六年”、“泾川龙兴寺”、“诸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等记载,同时出土的还有陶棺、琉璃瓶,陶棺内有疑似木棺等 。目前省文物局专家正在清理挖掘,窖藏北穹隆顶地宫尚待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