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篇幅有限,但使用「天」字的组合词甚多 。这些组合词中,有的意思明确,如「天下」是指人间,包括所有百姓;「天子」是指受天所命的帝王;「天地」或「天渊」是指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场所或全部万物;「天时」是指自然界的四季递嬗;「天德」是指天地的功能 。有的意思模糊,如「配天」,所指为人的德行有如天地,但相关的描述「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一语(第三十一章)又近似面对古代的主宰之天 。有的意思值得深究 , 如「天之道」与「知天」 。最特别并且首先要探讨的 , 自然是「天命」了 。
「天命」一词在《中庸》只有开头的昙花一现,后文并未再度使用 。相关材料是两段《诗经》引文 。
一 , 「嘉乐君子,宪宪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第十七章)
二,「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丕显 , 文王之德之纯 。」(第二十六章)
这两段引文证明《中庸》的天命观得自周初的共同信仰 , 亦即「天命有德者」 。十七章在描写舜时,所说的确实代表了某种信念,如「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 , 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以及「故大德者必受命」 。这五个「必」字能否经得起检验呢?与其说它是上天在进行考核,不如说它是人间帝王为自己的政权找到合法性的基础 。
《中庸》的创见不在这里,而在它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并作了全面的推广 。孔子的天命观有何特色?他把古代天子专属的「天命」(只有天子受天所命 , 当然也只有天子知天命),应用于每一个人身上 。当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时(《论语‧为政》),他是在表达自己的示范,提醒人们也同样可以知天命 。不只如此,他还认为「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项即是「畏天命」(《论语‧季氏》) 。并且,对天命要「知」要「畏」 , 然后当然也要「顺」了 。我之所以认为孔子所说的「六十而耳顺」应是「六十而顺」 , 并且所顺者为天命 , 理由之一亦在于此 。
孔子没有明说「天命」的内容是什么,但如果人人皆有天命,则这种天命必定与人性有关 。若非如此,则「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一语就落空了,而小人也不可能成为「畏天命」的君子了 。因此,天命有两个层次:一是随着人性而来的天命,或称普遍的天命;二是个人对此一天命的体认,或称个别的天命 。这两种天命是相联互通的 。以下稍加说明 。
首先,孔子与孟子关于普遍的天命,亦即谈到人生「应该」如何的论述甚多,可以总结为应该「谋道、忧道、殉道」等 。其次 , 他们直接表明的是个人的天命 。譬如孔子两次面临生命的危险时 , 都把「天」抬出来,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天生德于予」,因为他的天命是要扮演「木铎」而为百姓之师 。孟子也坦言「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他想要继承古代「作之君 , 作之师」的传统,实践类似于孔子的天命 。真正的儒家学者皆有此一抱负 。
《中庸》的特色之一,是设法阐述普遍的天命 。其内容并不复杂,就是把古代帝王的「天命有德」转移到:人人皆有天命,亦即要人人皆能「有德」以行善避恶 。因此 , 天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赋予人性以一种使命 , 要行善以完成人性的要求 。
【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指什么】
- 西点军校是什么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院校 世界五大著名军校
- 长得好看不一定是优势 所有的长相都值得被赞美
- 香椿芽的吃法 春芽有几种吃法
- 孔子的故事作文 孔子有什么故事
- 华为推出100W充电器399元兼容目前所有的SCP协议
- 孔子弟子三千为什么最爱颜回?
- 孔子一生有几个徒弟
- 古代打仗粮草是什么 古代的粮草
- 秦朝焚书坑儒 孔子后代为何没事
- 形容说了半天白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