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昌|冯恩昌:?我家的“小院文学交流”

冯恩昌|冯恩昌:?我家的“小院文学交流”
本文图片

我家的“小院文学交流”
作者 | 冯恩昌
从事文学创作 , 不能孤军作战 , 要拜师、找伯乐、结朋友 。 这是攀登文学高峰的桥梁 , 是逐渐成名的基础 。 我年龄大一些 , 50年代就开始文学创作了 , 1976年 就由宣传副部长兼任了县文联主席 , 1986年文联列编成为县委公布的文联主席(1991年去文联上班 , 宣传部为调研员) 。 从80年代初到2000年末的岁月里 , 全县有五六个热心创作青年 , 主动向我靠拢 , 在我家形成了一个“小院文学交流群” 。 不是什么文学组织 , 没有规定的活动时间 , 有一个人想起来说一声 , 就都来了 。 大家都上班 , 只得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我家 。 老伴炒上几个庄户菜 , 拿上一瓶秦池酒 , 借酒谈文学创作 , 交流创作经验 , 一共举行过十几次 , 推动个人创作的作用很大 , 这帮文学作者的发展 , 基本上都成了省、市乃至全国创作名家 。
那些年份 , 我家住在县委家属院一楼的一个小院里 , 客厅不大 , 人员凑齐 , 显得有些窄巴 。 不过青年们凑在一起 , 心情舒畅 , 兴高采烈 , 谈啦起来 , 谁都话语滔滔 。 讲创作知识 , 谈创作经验教训 , 有时为一个观点也许争吵一番 , 只要我一说话就统一起来了 。 这种自由发言 , 越谈越热烈 , 常常拉到半夜收不住 , 因我年纪大了 , 为了休息 , 有人提议结束 , 就都走了 。 这种文学交流对我来说 , 是期盼的大力支持的 , 我是县里的文联主席 , 主要任务是把文学创作抓好 , 要培养一批优秀文学人才 , 让全县出版几部震撼全国的作品 , 当然他们凑在一起谈创作 , 我是欢天喜地的 。
冯恩昌|冯恩昌:?我家的“小院文学交流”
本文图片

我家的小院文学创作交流 , 都以繁荣县里的文学创作为目的 , 培养年轻的文学作者为起点 , 发展一批创作骨干 。 回顾起来 , 解决了四个关键问题:一是 , 坚决贯彻党的文艺路线 , 撰写正能量的文艺作品 。 在从事创作过程中 , 歌颂党 , 歌颂祖国 , 反映人民的心声 。 在这个文学创作的大原则上 , 我们都做到了 , 撰写的所有作品思想都是健康的 , 鼓励人们前进的;二是 , 紧跟时代步伐 , 力争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感 。 这些年轻的作者 , 发表的作品和出版的书籍 , 都有着时代的声音 , 写了大量的农村改革开放 , 实行家庭承包制的好作品 。 有的在全国、省、市获奖 , 成了人们久读不厌的好作品:三是 。 深入农村生活 , 写乡情浓浓的诗文作品 , 是这些年轻作者统一的创作观念和写作行为 , 张克奇的亲情散文、祝红蕾的乡情小说 , 高凌云、吕新枝的乡情诗文、蔡盛的乡村爱情 , 均突出了乡情生活的优势和特点 , 有些登上了全国高峰报刊 , 突破了全国《小说选刊》《散文选刊》 , 获得了孙犁散文奖 , 这充分显现了乡土作品的无限魅力;四是 , 在做人上严格要求自己 , 强调先做高尚的人 , 再写出思想健康的好作品 , 这是几个人共同的人生奋斗目标 。
随便参加的三五个人组成的小院文学交流 , 作用不小 , 人人在几十年的创作路上发出了璀璨之光 , 纷纷成名成家 , 张克奇、祝红蕾两人加入了中国作协 , 同时成为潍坊市签约作家 , 张克奇还入选省签约作家 , 祝红蕾上过鲁迅文学院 , 她的短篇小说选入了《小说选刊》《年度短篇小说选》 , 张克奇的散文被《散文》登载 , 有两篇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转载 , 高凌云的组诗登上了《诗刊》 , 蔡盛成为《山西文学》骨干作者 , 被全国著名作家韩石山称“山东又出了个大作家” , 吕新枝创作活跃 , 已出版了5本专著之多 。 他们不但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 , 在党政工作和本职业务中也提升了显著位置 , 有的成长为县乡机关领导干部;有的走进院校 , 成为厅级干部、高级教授;有的被选为县文联副主席、县作家协会主席 , 有的担任了县委宣传部领导干部 , 为培养新的文学骨干贡献力量 。 几个参加我家文学交流的作者 , 如今都成了我县文艺界的顶尖人才 , 文学创作骨干 , 攀登我县文学高峰的主力军 。 我作为县文艺界的老前辈 , 感到欣慰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