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齐尔是在浴室里突然发病的 , 据他的遗孀后来说 , 当她发现他时 , 他脸上的表情是一种“嘲弄和轻微的惊讶” 。 作为一位杰出的反讽大师 , 或许他在临终前最后一刻所想的 , 恰恰是命运安排的这个反讽:先以逗号结束的 , 竟然是他的人生 。
穆齐尔曾经说过:“我就是没有个性的人 。 ”但实际上 , 不同于其小说书名对现代欧洲人精神和情感结构的诊断 , 穆齐尔本人和他的写作有着鲜明的个性 。 他从小所受的是军事和工程技术教育 , 后来虽然弃工从文 , 却始终以科学的“精确性”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写作 。 在这样的要求下 , 他以近乎固执的坚持在小说中精细而缓慢地推进着艰深的思考 , 努力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大地上各种纷乱复杂的思想潮流和文化派别绘制精神肖像 。
尽管他在《没有个性的人》中把人的阶级性格、职业性格、民族性格等等属性视为非本真的“他者”因素 , 但他本人的秉性与文学个性却恰恰与他的成长道路、教育背景以及生平际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文章图片
穆齐尔文学博物馆外墙上的涂鸦 。
军官、工程师和实验心理学家
1880年11月6日 , 穆齐尔出生在今天奥地利克恩滕州的克拉根福市一个富裕的上等市民家庭 。 在他出生时 , 克恩滕还是哈布斯堡王朝治下奥匈帝国的一个公国 。 他的家庭属于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公职阶层 , 该阶层在哈布斯堡王朝享有仅次于贵族的崇高社会地位 , 其成员往往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进入国家军事、行政管理及文化教育等领域担任要职 。 穆齐尔的父亲阿尔弗雷德·穆齐尔是一位工程师兼理工大学教授 , 曾获得内廷参事头衔 , 并在退休后(哈布斯堡王朝终结之前不久)被册封为贵族 。 他的母亲赫尔敏是欧洲铁路先驱之一弗兰茨·克萨维尔·贝格奥尔的女儿 。 他的叔伯等其他长辈亲属们担任过的职务包括总参谋部军官、铁路工程师以及州法院职员等 。 穆齐尔早年的求学道路就是沿着这一阶层和家庭传统轨迹展开的 。
文章图片
7岁的穆齐尔 。
1894年 , 13岁的穆齐尔被送到位于今天捷克境内的麦里施-魏斯基尔岑军事实科中学就读 。 在他之前4年 , 另一位日后将为奥地利文学带来巨大声誉的德语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也曾进入这所学校就读 。 严苛的军事化管理和对个体情感需求的漠视 , 让这些青春期少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 里尔克是因病提前退学的 。 成年后的他写了一篇名为《体操课》的短篇小说来隐晦地抨击这种军事中学的教育方式 , 有研究者认为 , 他终生都未能克服少年时期的军校生活带给他的阴影 。 穆齐尔的情况表面上看稍有不同 , 他顺利完成了麦里施-魏斯基尔岑中学的学业 , 并于1897年作为候补军官进入维也纳的奥匈帝国军事技术学院继续深造 。 然而 , 1906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学生托乐思的迷惘》表明 , 这段寄宿生活对于穆齐尔来说同样是一段充满迷惘和痛苦的日子 。 这部后来被认为是对纳粹时代的提前预演的小说 , 讲述的是一个由暴力、欺凌、性和迷惘构成的残酷青春校园故事 , 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以麦里施-魏斯基尔岑中学的真实人物和事件为原型 。
进入维也纳军事技术学院不久 , 穆齐尔在弹道学课程中表现出工程技术方面的不俗才能 , 这促使他很快调整了职业规划 。 1898年1月 , 他开始在布尔诺的德意志理工大学学习机械工程 , 并于1901年通过国家考试 , 成为一名工程师 。 1890到1910年的大约二十年 , 是人们对于进步和“现代机器精神”充满信仰的一段时期 , 欧洲各国产生出一批技术型官员 , 而年轻的穆齐尔也有志成为这样的官员之一 。 和他笔下的多个小说主人公一样 , 他崇尚冷静客观、理智务实的工程师精神 。 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 穆齐尔开始意识到现代欧洲精神生活的一个根本弊病 , 那就是理性与情感的严重割裂:一方面是以他父亲为代表的上一辈工程师们把心灵和情感需求贬低为一无是处的多愁善感 , 另一方面则是情感主义者们拒绝甚至敌视科学和理性 , 只是一味地抱怨灵魂的丧失 。
- 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作者穆齐尔:以逗号结束的人生|逝世80周年
-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与文献传承
- 博尔赫斯|愧对一切死亡|博尔赫斯
- |狂人狂草《春雨诗帖》,奔放苍劲,大气磅礴
- 中国|梁晓声《人世间》创作历时八年 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 讲座|《四库全书》与文献传承
- 讲座|闫红:通过《红楼梦》读懂人生
- |今日主播:罗晓玲(作家)丨《夜晚的岔山村》
- 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作者穆齐尔:以逗号结束的人生|纪念逝世80周年
- 时代|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你还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