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与中国行动:“龙宫”淘宝,找回失落的世界

齐鲁晚报采访人员 张向阳
4月1日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开始施行,那么,水下考古开始于何时,中国水下考古有哪些经典案例?日前,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文物报社联合有关媒体平台共同推出“中国考古大讲堂”系列公开课第二季水下考古系列 。 首场讲座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宋建忠主讲《水下考古与中国行动》,他从学术视角和亲历者的切身体验,介绍水下考古的产生过程及中国水下考古30多年的发展历程 。 齐鲁晚报采访人员与众多考古爱好者一起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讲座 。
“最丰富的博物馆在海底”
“水下考古其实是在关注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上,人类在海洋里留下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 。 ”宋建忠说,19世纪30年代,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在他的《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最早讲到了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海底聚集的人类艺术品和工业纪念物的数量可能比陆地上任何一个时期保存的都还要多 。 1925年,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讲到,古代世界最丰富的博物馆坐落在地中海的海底 。
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组成部分,是陆地考古向水域的延伸 。 水下考古的对象是什么呢?据介绍,在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一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 。 公约里规定水下的文化遗产是至少100年以来周期性或者连续性地,部分或者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者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存 。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规定了水下考古的三大类对象,即:遗址、建筑、房屋、工艺品和人的遗骸,及其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船只、飞行器、其他运输工具或上述三类的任何部分,所载货物或其他物品,及其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具有史前意义的物品,比如说一些重要的生物化石等等 。
|水下考古与中国行动:“龙宫”淘宝,找回失落的世界
本文图片

唐朝沉船“黑石号”出水的瓷器
沉船,是水下考古遇到最多的,像唐朝时期的沉船“黑石号”,发现了6.7万多件长沙窑的文物,还有其他地方的一些瓷器;再就是哥德堡号,这个船上承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主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 。
宋建忠说,其实水下考古的遗址除了沉船,还包括港口、码头等,或者因为地震或者海啸,或者其他的一些灾害,才形成了今天沉没在海底的这些遗址 。 比如埃及亚历山大的水下古城,原来只存在于文献的记载中 。 上世纪90年代,水下考古学家在距离海岸6—7公里处发现了文物和古城的位置,假如没有水下考古,我们是无法去验证文献真伪的 。
国内的水下遗址,像湖北丹江口的均州古城,这座城是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丹江口水库的建设被淹没的 。 这座城在水下四十多米处,经过物理探测发现其水下的轮廓大概是三平方公里 。 此外,还有大家熟知的四川“江口沉银遗址”、海南海底村落遗址等 。
早期水下考古源于好奇寻宝
应该说水下考古学从地中海开始,西方早期对水下遗存的关注,其实是从中世纪就有了 。
宋建忠梳理了西方水下考古学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 。
一个是好奇寻宝 。 在古希腊时期的地中海地区就有水下采绵行为(采集海绵) 。 那时候人们通过潜水在海底采绵就发现了古沉船或者一些货物,吸引了人们对它的探索或者寻宝 。 到15世纪意大利人在内米湖发现了一条古罗马皇帝的沉船 。 所以说好奇寻宝是导致水下考古早期的一个行为 。
第二个因素就是近代考古学 。 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诞生以后,包括随着近代海洋科考的开始,从陆地的考古学延伸到了水下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