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肖澜X张英:《心居》中都是好人,只是分寸的把握不同丨凤凰书评( 四 )


滕肖澜:因为小说和剧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 小说可以娓娓道来 , 比较任性随意 , 而剧本则要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 , 考虑得会更多 。 我是一个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 。 写惯了小说 , 也想试试剧本的创作 。
《心居》剧本创作过程总体还比较顺利 。 导演、制片和策划等整个主创团队都非常专业 , 效率也很高 , 每次稿子交过去 , 很快就有反馈 , 给的都是很具体的意见 , 即便是需要修改 , 也不是单纯的否定 , 而是会帮我一起想细节和桥段 , 重新架构 , 给了我这个“新人”很多帮助 。
我很感激他们 , 尤其是滕华涛导演 , 他是能快速引导编剧进入状态、找到感觉的导演 。 万事开头难 , 剧本前五集的改动次数最多 。 前后差不多写了六七稿吧 , 到后面就慢慢顺畅了 , 改得也相对少了 。
张 英:这个剧本从诞生到定稿 , 经历了几个版本的修改?导演、制片和平台方对剧本提出怎样的意见 , 后来你做了怎样的改动?
滕肖澜:我有点记不清改了几版 。 在我印象中 , 前面几集相对来说改的次数多一点 , 到后面其实还好 。 前十集左右 , 因为是开头 , 万事开头难 , 而且小说跟剧本不同 , 小说写得比较写意一些 , 剧本需要具体落实怎么切入 。 在前期 , 我们前前后后折腾了几稿 。 我记得 , 前几集大概写了五六稿 , 有一些改动比较大 , 有一些改动不是很大 , 差不多是五六稿 。
张 英:许多读者读了你的小说 , 觉得里面人物的对话挺精彩 , 因为你使用了一些沪上的方言 。 你觉得上海本地的方言有什么特点?你觉得方言的使用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滕肖澜:方言的使用可以使作品看上去更有地域特色 , 这是肯定的 。 我小说里相对多一些 , 在剧本里还好 , 因为牵扯到演员念台词 。 电视剧毕竟不是小说 , 小说里可能会写着写着多一些方言 , 电视剧里演员是用普通话说 , 不可能老让他用上海话来表达 。
我在写台词时 , 尽可能用一点方言 , 但是这种方言不是说一定要用上海话才能说的 , 有一些东西可能用普通话也能说出来 , 但这个词就不是北方观众常说的——用普通话确实也能说 , 可一听 , 又感觉这个确实是上海话 。 我会更多地使用这种有上海特色的普通话 , 而不是非常明显的那种 , 完完全全的本土上海话 。
张 英:在创作这部小说时 , 以及后面创作剧本时 , 有没有你觉得很困难、挑战很大的阶段 , 哪些给你印象特别深刻?
滕肖澜:我觉得开头麻烦一点 , 怎么样切入 , 怎么样一上来让观众能清楚了解到 , 这个剧想表达什么东西 , 但是又要铺垫 。
我觉得一开始几集 , 会困难一些 。 小说毕竟跟剧本不一样 , 小说很多是作者角度主观感情的宣泄 , 我相对比较随意 ,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有些地方前面没有交代 , 后面补上一笔 , 也不会显得特别突兀 , 剧本就要更清楚明了 , 很多我小说里一笔带过的东西 , 我可能前因后果没交代得很清楚 , 这些东西放在剧本里就要写得特别清楚 。 我感觉 , 我在写剧本时不停地在问自己 ,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想法到底是怎么样的?他的牵引是怎么样的?你这么做了以后 , 造成的后果又是怎么样的……会有很多特别的地方 。
小说比较感性 , 剧本的理性思维会稍微多一点 , 而且小说是个人创作 , 剧本是主创团队大家一起来讨论的结果 , 我觉得小说跟剧本还是不一样的 。 对我来说 , 开头部分该怎么进入 , 我会多思考一点 。
张 英:这种现实题材剧本创作 , 跟其他剧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