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肖澜X张英:《心居》中都是好人,只是分寸的把握不同丨凤凰书评

|滕肖澜X张英:《心居》中都是好人,只是分寸的把握不同丨凤凰书评
本文图片

滕肖澜
|滕肖澜X张英:《心居》中都是好人,只是分寸的把握不同丨凤凰书评
本文图片

张英
“人生常有意外 , 有些是噱头 , 锦上添花的;有些却是要命 , 输了便再难翻盘 。 ”在滕肖澜的长篇小说《心居》中 , 这是打动太多读者的一句话 。
如今 , 小说变成了电视剧 , 滕肖澜也从小说家变成了编剧 。 该怎么把这句话翻译给观众呢?于是 , 便有了在真实性与戏剧性之间 , 如何把握分寸的问题 。
用滕肖澜的话说 , 就是:“一方面我当然希望它是非常非常真实的 , 让读者 , 让观众 , 看了以后会说没错 ,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过的日子 , 我希望能够达成这样的一种状态 。 另一方面 , 作为一个剧集来说 , 肯定也需要有冲突、有戏剧性在里边 。 ”
|滕肖澜X张英:《心居》中都是好人,只是分寸的把握不同丨凤凰书评
本文图片

这是一个艰难的平衡 。 有趣的是 , 少有人看出来 , 《心居》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如何把握分寸感、如何求得平衡的故事:有的人坚持住了 , 实现了自我;有的人一念之差 , 走向溃败 。
生活不再是非黑即白 , 因为决定命运的因素太多 , 它让所有人生都成了变动的X 。 取舍之间 , 变量如此纷繁 , 靠传统、靠经验、靠父母交汇、靠内心中善的直觉……都不足以依靠 , 甚至坚持本身 , 也成了奢侈品 。
《心居》的真实感 , 来自对这种无奈的纷繁的呈现 , 而《心居》改编本身 , 也经受了无限纷繁的冲击 。
已很难说清谁是上海人
张 英:你写《心居》这部小说时 , 是因为什么原因 , 让你想到创作一个以房子为核心主题的作品呢?你在写这个作品时 , 除了房子以外 , 关于社会或家庭 , 还有什么想要表达的?
滕肖澜:我当时写《心居》时 , 其实就是想写一部比较能够反映上海当下各阶层老百姓生活的作品 , 我希望能够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这几年城市百姓生活的生存状态 。 房子应该说是一个切入点 。 我们都知道 , 在上海 , 房子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 我将房子作为切入点 , 因为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跟房子有点关系 , 以房子作为切入点 , 会比较贴切 , 也更容易介入 , 所以就有了《心居》 。
《心居》是一部反映当下上海各个阶层老百姓生存状态的剧 , 它的“心”和“居”中 , “居”是房子 , 我是把“心”放在“居”前面的 , 也就是说房子是切入点 , 但我更多的是想写人跟人的关系 , 就想写像顾家这么一个大家庭衍生出来形形色色的人 , 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 以及他们为了心中所想、心中所愿 , 怎样去奋斗 , 怎样去努力的生活——这个是我想写的 。
我想写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怎样为了心中理想 , 不断地去努力 , 而这个努力的分寸感 , 又是怎么去把握的……我是想写这样 , 写各个阶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 写他们怎么样为了心中的梦想去努力打拼 。
张 英:小说里分“新上海人”和“老上海人”两个群体 , 在他们当中 , 也会有一些冲突 。 就你看 , “新上海人”和“老上海人”分别有什么特点?
滕肖澜:其实我觉得 , 今时今日 , 我们再来讨论“新上海人”和“老上海人” , 这两个群体是越来越难界定了 。 我小的时候 , 区别就特别明显 , 上海人都是说上海话的 , 如果你不说上海话 , 我们就觉得你肯定不是上海人 。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 , 因为现在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 , 不停有新的人才进入 , 各方面的人到这个城市来 , 把城市人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 上海也是越来越包容的城市 。 所以 , 现在很难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