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亮相国博 2000多年仍毫无锈蚀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剑、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发掘出土最重酒坛之一的曾侯乙青铜尊缶……昨天(21日),150件(套)楚地国宝亮相国博 。据了解,此次《湖北出土文物精粹展》涉及国家一级文物约占90%,有近7成文物是首次对外展出 。

“越王勾践剑”亮相国博 2000多年仍毫无锈蚀

文章插图
在所有展品中,名气最大的要数越王勾践剑 。这把历经2000多年依然毫无锈蚀 。满布黑色菱形花纹的剑身 , 散发出阵阵寒气 。两行鸟篆铭文仍然清晰可辨 。这把千年古剑的剑刃可轻松划透20多层纸,几乎可以吹毛断发 。“至于这把剑为何千年不锈 , 至今没有完美解答 。
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越王勾践剑虽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但出土时依旧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 。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 。
“越王勾践剑”亮相国博 2000多年仍毫无锈蚀

文章插图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 , 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 。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 。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 。
剑脊含铜较多 , 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
当时制剑工艺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即在剑身表面镀上一层极薄的铬,其厚度不过0.1毫米左右,而作用十分明显,正是它保护古剑至今如新,锋芒逼人 。这种技艺现在已失传,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必须用电镀等技术,可见当时技艺之高明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代 。当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候割据,征战频繁 。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当中原各国正闹着内政变迁期间,南方的楚、吴、越之间则开始了激烈的征战 , 一度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吴国在今江苏南部,都城为吴(今江苏苏州);越国在今浙江北部,都城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 。先是吴楚争霸,而与吴国相邻的越国也不甘寂寞,乘吴忙于攻楚之际,经常袭击吴国 。公元前496年,吴越开战,吴师战败,吴王阖闾负伤而死 。公元前494年,其子夫差替父报仇 , 带兵伐越 , 使越臣服 。
越王勾践战败之后,不忘会稽之耻,"方苦身焦思 , 置胆于座 。坐卧即仰胆 , 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一面卧薪尝胆,磨剑厉兵,一面在贤大夫范蠡、文种辅佐下改革国政 , 振兴经济 。经十余载的励精图治 , 于公元前482年东山再起,兴兵伐吴 , 到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自缢而死 。勾践沿夫差的路径北进,大会诸候于徐州(今山东滕县) , 成为春秋末期的著名霸主 。越国也达到了历史上最为鼎盛的阶段 。
“越王勾践剑”亮相国博 2000多年仍毫无锈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