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说|疫情下的上海大学“逸远学园”( 二 )


他分析说 , 能在作品里将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最大化运用在自身的文学作品里 , 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渡澜的作品中渗透出的大草原狂想 , 让人体验到不一样的新时代‘草原文学’特色 。 跳脱的思维及创意的想象是当下学生及青年作家的特色 , 但不管创新有多奇幻 , 都要有真实的细节及真挚的情感做支撑 , 不然 , 作品就会像一个虚浮的气球 , 徒有外表 , 内里一戳就破 , 贻笑大方 。 ”
汉语言文学本科生郭心薇认为 , 渡澜“这种新的写作形式的背后 , 暗含着新一代年轻人看待世界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思考方向——无论是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 还是作者在童话般寓言般的作品中所表达的富含哲理的内核 , 都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综合性 , 既是狭义的知识性的综合也是理智与情感的合理兼容 , 在我看来 , 这或许预示着新一代作者在写作内核与写作方式的趋向 。 ”
疫情下创意写作的迷人之处
打开校门 , 关注新青年写作;教师点评 , 强化辨析和选择 , 是首场“青年批评论坛”的教学特色和互动重点 。
指导教师谢尚发结合郭心薇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青年写作可资观察的侧面很多 , 心薇所说的是像渡澜这样的作家心思之细密 , 这当然也包括文体创新、语言实验、叙事的后现代化倾向 。 渡澜的很多小说看似无故事 , 却都包裹着人间万象 , 这个所包裹的人间万象就是她的故事 。 ”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 如何建设好文学课堂和创意写作课程 , 各个高校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 上海大学中文系“逸远学园”的开设 , 力求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与其让学生“卷子得满分” , 不如去建设好对文学与写作的理解与感知 , 因为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文学审美眼光 。 在他们看来 , 尽管今天的年轻人那么迷恋线上交流 , 但云端教学和现场课堂的目的是一致和相通的 , 那就是既要从文学史和作品中感悟作家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和重要理解 , 更要有“我”的独立思考 , “我”的感知、视角与方法 。 只有如此 , 才可能摆脱大数据的绑架和束缚 。
从这一点来看 , 疫情下的上海大学“逸远学园” , 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 戒除外界的喧嚣和内心的不安 , 借助新技术的手段 , 直面文学现场 , 给“经典”和“创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 , 这或许是疫情下中文教学和创意写作的迷人之处 。
|当事人说|疫情下的上海大学“逸远学园”
本文图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