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说|疫情下的上海大学“逸远学园”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只恒文
逸远者 , 寻觅诗意而栖居之 , 逸以远也 。
此刻 , 上海大学庭院式景色秀美的校园没有了往日的喧闹 , 教学科研大楼静悄悄的 , 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一刻也没有按下暂停键 。
4月3日 , 筹备已久的上海大学中文系“逸远学园”借助互联空间正式“对外开放” 。 “逸远学园”下设“青年批评论坛”与“青年创作论坛” , 以工作坊为依托 , 以圆桌讨论为宗旨 , 以赤子之心创文学事业 。
尝试探索以导师为中心 , 打通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的可行性
“青年批评论坛”是“逸远学园”的第一场活动 , 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 , 以“线上论坛+教师点评”的方式安排在线上进行 , 以“渡澜小说的多重面相”为题 , 研讨90后作家创作现象 。
|当事人说|疫情下的上海大学“逸远学园”
本文图片

渡澜 , 蒙古族 , 1999年生 , 现就读于内蒙古大学 。 获第二届《草原》文学奖新人奖、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新锐奖、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双子星奖 。
【|当事人说|疫情下的上海大学“逸远学园”】|当事人说|疫情下的上海大学“逸远学园”
本文图片

渡澜新作《傻子乌尼戈消失了》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 《傻子乌尼戈消失了》是渡澜的首部短篇小说集 , 也是十月文艺“未来文学家”书系的第三本作品 。 十一个故事 , 根植于自然 , 茂然生长在草原的风里 , 奇异想象乘风而来 , 更有异族的神秘气息、诗似的分辨洞察连缀其间 , 跃动着生命力 。
渡澜虚拟了自然之子、畸零族裔乌尼戈 , 庞大陋异却充满温柔宽宥之力的多足怪物莫德勒图 , 亦人亦兽不为世所容的初生儿嘎乐……“有异—抵牾—复归天然” , 这是人物们的命运 , 也是小说流动的叙事循环 。 当“异类”成为主人公 , 被收束的一切为自己发声 , 声音电光一般地灼闪在字里行间 , 呼出众生生死存活的平等意志 。
“90后写作 , 如今已经为文坛的重要构成 , 他们无拘无束的写作方式 , 带来了另一幅景观 。 这代文学青年的独特出场方式 , 是‘以作品说话’ , 这很好地体现在渡澜的创作上 。 ”青年学者、上海大学教师谢尚发对采访人员说:“作为上海大学中文系学生培养模式之一 , ‘逸远学园’尝试探索以导师为中心 , 打通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的可行性 。 ”
让人体验到不一样的新时代“草原文学”特色
“文章本天成 , 妙手偶得之” , 上海大学在创意写作专业的开设和教学中 , 打破传统 , 结合国情 , 考虑学生创作的实际 , 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大胆探索 , 力图提高并拓展学生对写作的认识水平 , 并将对经典文学及文学发展、青年创作前沿成果的学习 , 融入学生课堂与创作实践 。
在创意写作学硕士生张建熊看来 , “渡澜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 不管渡澜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有多天马行空 , 在事件、情节的叙述上有多光怪陆离 , 但其中渗透出的草原生活细节确是虚幻中不可或缺的真实 , 这种真实并不是事实上的真实 , 而是对广袤幻想的回迁 , 让漫无边际的想象回到真实的情感 , 不掉入到空谈的矿井 。 ”
生活的细节来自生活经验 , 若没有巧妙的手段 , 生活细节的穿插往往会显得生硬 , 在张建熊看来 , “虽然渡澜在生活经验的化用上与老一辈作家仍然存在着差距 , 但对于人生阅历难以支撑作品分量的学生或青年作家来说仍是值得借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