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英国人哭求“能否带两件小瓷器回国,给投资人交代?”“不能。”

【英国|英国人哭求“能否带两件小瓷器回国,给投资人交代?”“不能。”】当英方负责人赖浩杰(莱尔?克雷吉-哈克特)最后一刻坐进了前往机场回国的汽车里 , 他意识到 , 他们这次真的无法带走“南海一号”任何一件文物了 。 那种失落感 , 百感交集 , 悲从中来 。 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 竟然在汽车里嚎啕大哭起来 。 一般人真的难以想象 , 一个常年跟大海搏击的硬汉 , 怎么会情绪彻底崩溃 , 变成了这个样子?大家好 , 我是张瑞 , 今天我继续为大家讲解 , 中国保护国宝“南海一号”背后充满智慧的惊险故事 。
英国|英国人哭求“能否带两件小瓷器回国,给投资人交代?”“不能。”
本文图片

就在英方项目负责人赖浩杰刚刚回国临行之前 , 他做了最后一次努力 , 颇为动情地用近乎要哭的腔调 , 央求中方广州打捞局 , 能否允许他们带走哪怕两小件瓷器回国 。 好让他们回去向英国的众多集资人有所交代 。 然而 , 赖浩杰得到的回答却是无比坚定的两个字“不能!”大家是否还记得上一集我讲到的 , 中英在开展工作前 , 签署了合作进行水下考古调查与打捞工作的协议 。 这份协议是由我们中方代表张代吉先生负责 , 经过多轮谈判让英国人签字画押的 。
其中有一条明确写着:捞获物品必须由双方人员登记造册 , 并得到海关批准方能出境 。 此时 , 按照中国的国家法律规定 , 不能同意他们带走打捞获得的任何文物 , 一片小瓷片都不能带走 。 “我C , 无情!”我只能说 , 当年张代吉先生高瞻远瞩 , 这事儿干得太漂亮了!回想自1840年的一百多年以来 , 英国人曾经对中国无数次肆无忌惮地掠夺 。 然而 , 1987年广州这一次 , 英国人彻底没脾气 , 只能空手而归了 。 这一幕 , 被这次中英合作项目的中方翻译陈日喜先生 , 深深地记在心里了 。 今天终于有机会 , 能由我 , 扬眉吐气地讲给大家听了 。
英国|英国人哭求“能否带两件小瓷器回国,给投资人交代?”“不能。”
本文图片

其实 , 整个中英合作事件的最精彩的部分还不是上面讲到的这一幕 。 最最精彩的应该是下面我讲的环节:
1987年那个时候 , 中国的情况是完全不懂得水下考古是怎么干?连看都没看过 , 你说让即将成立的水下考古研究室这个机构怎么组织下一步的工作呢?所以 , 当年英国人提出来调查打捞沉船的申请 , 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 可以这么说 , 是我们求都求不来 , 送上门的现场学习西方国家最先进水下考古调查与打捞的机会 。
对于英国人来讲 ,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有着水下考古领域里 , 中国人当时完全不掌握的技术、设备和专业团队 。 只要中国人同意他们的调查与打捞沉船的申请 , 他们就有机会找到沉船 , 大发横财 。 况且 , 这次合作又不涉及转让技术和装备 , 让中国人在船上服务 , 站在旁边看他们工作 , 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
那一年 , 双方都有各自的需求 , 合作就能进一步往下谈 。 然而 , 外国公司在中国沿海水域合作打捞古沉船 , 对于交通部救捞局来说是第一次 。 交通部救捞局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 于是 , 当年交通部救捞业务处副处长、救捞工程师张代吉先生承担起了拟定协议与英方谈判的重任 。
英国|英国人哭求“能否带两件小瓷器回国,给投资人交代?”“不能。”
本文图片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谈判 , 这份由张代吉先生负责的协议最终在北京燕京饭店签署了 。 最精彩最高瞻远瞩的是 , 中方一直坚持的协议条款内容中 , 明确写出了合作进行“莱茵堡号”的探测与打捞工作 。 如果打捞出水是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 , 要按照当时的市价卖给中国政府 , 如果是沉船档案里记载着的锡锭 , 则拍卖后与中国政府分成 。 对于打捞上来的出水文物 , 要无偿交还中国政府 。 如果遇到中国文物则终止打捞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