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纪念|黄蜀芹:中国电影一抹柔软而艳丽的女性光彩( 二 )


1964年 , 黄蜀芹从电影学院毕业 , 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 。 正准备大展宏图之际 , “文革”开始了 , 她直到1978年才回到厂里 。
中间偶尔也有些任务 , 比如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挥上海电影制片厂 , 把毛泽东的“老三篇”拍成“思想教育片” , 这让黄蜀芹充满热情 , 赋予创意性地去完成;或者把舞台剧记录下来 , 也是难得的能够举起摄影机的时光 。
直到谢晋拍摄《啊!摇篮》 , 把黄蜀芹“打捞”回电影路上 , 已经是整整十五年后的事 。
“我终身感谢他 , 他对我们来说是救星 。 我们到电影厂十几年 , 就是结婚生孩子种地 , 15年了 , 我小孩都上小学了 , 电影却是什么边都没摸着 。 ”后来黄蜀芹谈到这段经历 , 对谢晋充满了感激 。
电影|纪念|黄蜀芹:中国电影一抹柔软而艳丽的女性光彩
文章图片

1998年 , 黄蜀芹祝贺谢晋从影50年 。
“虽然领着电影厂59块5的工资 , 但始终没有机会在电影机旁边 , 一个人有几个十五年?”黄蜀芹形容那种感觉 , 就像是“我们都在井下面 , 他突然给你一根绳子 , 跟你说 , 赶紧上来 , 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 这等于是救命恩人 , 所以那时候的心情就是叫我干啥我就干啥 , 只要让我参加电影的拍摄 , 只要看得见摄影机 , 在旁边听它转的声音 , 就什么都愿意” 。
黄蜀芹后来常常打趣 , 说自己的电影之路 , 是从“管驴”开始的 , 因为片中重要的道具归她管 , 她就总是在现场牵着驴子队伍 , 跑来跑去占位置 , 有时候驴不听话 , 她就去替驴走位 。
这当然是一段趣谈 , 事实上 , 在《啊!摇篮》的电影中 , 黄蜀芹和另一位第四代女导演石晓华(《泉水叮咚》的导演)一起担当副导 , 石晓华负责孩子的部分 , 黄蜀芹负责成人的部分 。
石晓华回忆 , 当时的黄蜀芹 , 刚进电影剧组还是十分生涩的样子 , 许多事情怯生生的 , 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心 。 “谢导对拍戏的要求是很高的 , 她比我们进组晚 , 一开始没经验 , 好多事情没想到 , 那时候还常常是在现场着急的 。 “
石晓华向采访人员回忆 , 当时为了几颗根本拍不到特写的军装扣子 , 和黄蜀芹一起在黄河边拿石头磨扣子的经历 。 此外 , 自己和黄蜀芹在片场不会骑马 , 却在片场被战士们的马匹带飞 , 两人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 “那时候我们在谢导手下 , 都是如饥似渴地在学习电影拍摄的实践 。 ”
因为谢晋拍片有边拍边改剧本的习惯 , 每天晚上收工后 , 他都会找黄蜀芹和石晓华继续讨论第二天的剧本 , 听取她们对戏的建议 , “黄蜀芹当时也会跟谢导提出一些她的想法 , 从中也能看出她做导演的功课和素养 。 ”
之后 , 黄蜀芹又跟随谢晋拍摄《天云山传奇》 , 到这一部 , 她已经是能够独当一面的执行导演 。 之后上影厂机会难等 , 她便先去湖南的潇湘电影厂拍摄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当代人》 , 这部电影对于黄蜀芹的意义更多的是尽快开始拍自己的电影 , 但也可以从中看到她对所处时代人群与社会的洞见 。
电影|纪念|黄蜀芹:中国电影一抹柔软而艳丽的女性光彩
文章图片

黄蜀芹首次独立执导电影《当代人》拍摄现场 。
“无意间”觉醒的“女性意识”
黄蜀芹导演的艺术高峰 , 无疑是1987年的《人·鬼·情》 。
《人·鬼·情》讲述了“天生唱戏的好料子”的秋芸 , 由于儿时母亲对于家庭的背叛而产生了一生的阴影 。 在父亲的要求下 , 秋芸只能唱男角 。 在进入省剧团后 , 秋芸很快成为了剧团的头号女武生 。 然而 , 无论是无疾而终的爱情 , 还是婚后丈夫对家庭的漠视 , 都让秋芸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过男性的保护 , 唯有对鬼角色钟馗的依恋 , 成为了她一生的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