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世界读书日专题|来聊天吧!北京晚报书乡编辑们的私人阅读故事( 二 )


传播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发现自我、扩展自我、疗愈自我和疗愈他人的过程 。 在过去的日子里 , 我遇到了很多的至暗时刻 , 很多的丧失、绝望和痛苦 , 陪伴我的有朋友 , 还有书 。 我常常分享三句话:万物皆有裂缝 , 那是光透过来的地方 , 阅读就是照亮世界的光 。 是书中不灭的光亮 , 安慰了我 。 在阅读中 , 我得到疗愈 , 学会与黑暗与恐惧相处 , 也希望可以用我的文字我的声音去疗愈更多的人 。
“欲返不尽 , 相期与来” 。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 但是阅读让我们超越个人体验的限制 , 让生命更为雄浑辽阔 。
|4.23 世界读书日专题|来聊天吧!北京晚报书乡编辑们的私人阅读故事
本文图片

那些被馈赠的时刻
“书籍依旧静默无言 , 只是在与我的相互映照中 , 让我默默交换到了我所需要的东西 。 ”
▌ 张玉瑶
从小到大 , 从故乡到北京 , 从上学到工作 , 从单身到拥有家庭 , 人生说起来也有种种际遇与辗转 , 一刻不停地处于变动之中 , 但止步静思 , 读书却始终像一根不变的丝线 , 将这许多散落的年月串起来 。
小时候 , 我似乎天性中就是个嗜读的孩子 , 父母也不太管我看“闲书” , 每逢假日 , 便趴在家里床上 , 对着一本小书从晨至昏 , 如掉进爱丽丝的兔子洞 , 面前展开一个个秘密世界 , 那是其他小朋友都不知道的;读大学时 , 我念的是中文系 , 读书从业余活动成了必修课 , 也是老师们最为督促之事 。 学校图书馆二楼最尽头的文学阅览室是我的“奶与蜜之地” , 至今仍清晰记得在一排排无人书架间徘徊、遍数年代久远的黑皮书脊上一个个名字时的澎湃心情;毕业后 , 做了阅读编辑 , 读书从课程又变成了工作 , 除了寻找和撰写一本本书后的人和故事 , 更多的时候 , 依然是坐或卧在沙发上看书 , 只是比起以前触角更加伸展;后来有了孩子 , 家里塞满花花绿绿的绘本 , 最日常的亲子活动 , 便是和女儿一起钻进暖暖的被窝里 , 向每一个动物会说话、蔬菜会打仗的奇想国度进发 , 仿佛故地重游我童年时的那些秘密世界 。
因缘巧合 , 我一直没有从“读书”这件事中毕业 , 它组成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就像吃饭睡觉 。 不低于生活 , 也不高于生活 。 旁人乍听来 , 也许会羡慕 , 称颂为“理想的生活” , 但其实也是一种浪漫化的想象 。 首先读书并不是轻松的休闲 , 而常常是严肃的甚至累人的思维运动 , 其次 , 和大多数人在时代中滚滚向前的生活方式比 , 读书(当然是说纯粹的阅读)仿佛显出某种静止感 , 在时间之外 , 在现场之外 , 在各种风口和潮流之外 。 很难给人外在的加持 , 就像我 , 即便拥有多年读书的经历 , 最后也只是长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大人而已 。 而且随着成年也越来越发现 , 在面对真实的问题和苦难时 , 书本也常常显得无力 。 于是我常常也会想 , 所以 , 为什么要一直读书呢?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4.23 世界读书日专题|来聊天吧!北京晚报书乡编辑们的私人阅读故事】|4.23 世界读书日专题|来聊天吧!北京晚报书乡编辑们的私人阅读故事
本文图片

北晚新视觉供图
不错 , 笼统地说 , 读书是让我看到更大的新鲜的世界 。 从儿时的兔子洞 , 到成年后的广阔现实与纵深历史 , 甚至未来与宇宙空间 , 以及人类思维和心灵的深处 , 哪样我不是从书籍中了解到的呢?——尤其在疫情中 , 这一切也成为难得的虚拟远游 。 但书籍本身是静默的 , 它向人们呈现的这些 , 孤立地来看 , 只是一些“知识”和“故事”而已 , 虽深浅有别 , 却大都与平常生活无关 , 表面看来 , 不拥有它们似乎也并不妨碍生活 , 而拥有它们 , 好像也没什么太突出的“好处” , 难道是写文章时可以多引些典故、与人交谈时可以多些谈资吗?但这显然与读书作为一件私人活动的特征背道而驰 , 而且性价比太低了 。 在今天 , 想获取“知识”和“故事” , 有无数比读书更便捷的手段 , 短视频、付费课程、播客、脱口秀、“五分钟带你了解××” , 哪一个不比读书来得轻松高效?包括我自己 , 也是这些内容的交叉体验者:打开视频 , 顷刻间 , 仿佛世间风云在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