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数以百万计的人面临信号中断因为十分之八的地区没有持续的4G网络覆盖( 三 )


考察队首先把研究区域锁定在巴音诺瓦山与托素湖之间的湖滩上 。由于慕名而来的人不少,白渔第一次看到的那个管状物已经残破不堪,湖滩上的管状物也所剩无几 。外星人的“第一现场”被猎奇者破坏了 。
专家们在湖的四周和湖底,还是发现了不少大小形态不一的管状物,这些管状物有的像切开的香瓜,有的像长长的黄瓜,在湖水的淘洗下管壁清晰可辨 。
神秘物质的取样马上被带到北京 。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王文广,把取样同月球物质和陨石进行了微量元素的比较,结果却使托素湖铁质管状物的神秘色彩大打折扣:管状物与陨石和月球的分析资料比较完全不同 。由此可以断定,管状物不可能是外星人带来 。
同时郑剑东教授在中国地质局地质研究所通过一种叫作热释光测定同位素的办法,测得铁质管状物样品的年龄距今约十四五万年 。同柴达木盆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3万年比照 , 意味着这些管状物不可能是人类所为 。
化验最终认定样品为碳和黄铁矿的胶结物,不是人工所致 。
同白渔那次的化验结果相比,以前8%的不明元素也验明了身份,居然是常见的金属元素钾、铝、钠等 。
外星人洞的神秘管状物一走进专家的试验室,身份居然如此平常——普通的名字“黄铁矿” 。专家们的看法最后趋于一致:对托素湖管状物的研究方向,应由“上天”变成“入地” 。因为,它们既不是来自地球人,更不是来自外星人,只是一个刚刚被发现,但已经历漫长时光之旅的地质之谜 。
假说大比拼
首先,考察队发现,这些管状物只分布在较硬的砂岩里面,这一发现使考察队对铁质管状物形成的最初环境有了了解 。根据地质学上的岩相理论分析,这些较硬的砂岩层是由洪水冲击形成,在地质学上,这种岩相叫作洪流相 。周德安、郑剑东等人认为这些铁质元素是上百万年之前 , 被洪水激流冲刷到托素湖一带,然后沉积在砂岩之中 。
为什么这些管状物只分布在较硬的砂岩?郑剑东认为 , 这个沉积属于陆相沉积环境,洪水泛滥时,水流很湍急,携带物质比较多 , 带来的铁质也比较多 。大部分管状物是铁质元素和沉积物一起被快速掩埋,通过化学反应形成 。沉积物同水隔开以后 , 逐步变为还原环境,水中硫化物分解出硫化氢气体,同洪水冲击携带的铁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黄铁矿 。
对于铁质元素的来源以及形成黄铁矿的原因,考察队的专家们看法一致,但对于沉积学说认为这就能够形成管状物,周德安等人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理由是沉积作用不可能使铁质元素这么丰富地集中在一起 , 而形成几何形的管状更是不可能的 。
争论归争论,专家们求同存异,一致认为:管状物的形成同柴达木盆地几百万年前的古地质和古气候情况是分不开的 。要揭开这一奇异现象的奥妙,就必须要再回到数百万年前甚至更为久远的柴达木 。
离托素湖不到300公里的诺木洪乡,有一道奇特景观:戈壁滩上 , 一条由贝壳和沙粒结成的绵延数公里、5米多高的堤梁,被当地人们称为贝壳梁 。这些贝壳向今人述说着柴达木的古地质和古气候情况 。距托素湖西北不到40公里的化石山 , 那里无数的海虾完整地镶嵌在化石山岩石中,今天看来依然栩栩如生 。这些都说明在距今4000万年前,柴达木还是汪洋大海 。后来的造山运动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和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不断提升,导致了周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 。专家认为,这种变化事实上正是托素湖神秘管状物形成的外部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