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读书方法: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二 )


在精读中 , 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 他认为“学问二字 , 须要拆开看 。 学是学 , 问是问 , 今人有学而无问 , 虽读书万卷 , 只是一条钝汉尔” 。 他提倡读书好问 , 才会使“疑窦释然 , 精理迹露” 。
|古人的读书方法: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本文图片

5、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 。 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 , 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 , 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 。
每天背诵150字 , 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 他说:“虽书卷浩繁 , 第能加日积之功 , 何患不至?”的确 , 这样日积月累 , 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 。 这种每日定量计字 , 细水长流 , 集腋成裘 , 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
|古人的读书方法: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本文图片

6、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 , 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 , 夜者日之余 , 雨者晴之余 。 ”
意思是说 , 冬天 , 没有什么农活 , 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 , 天黑不能出去活动 , 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 , 不能下地劳作 , 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
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 , 肯定会有收效 。 当然 , 董遇所处的汉代 , 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 , 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 , 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
|古人的读书方法: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本文图片

7、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 , 强调“眼到、手到、心到” 。
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 , 每读一篇新文章 , 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 , 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 第二步 , 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 第三步 , 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 。
烧完之后 , 再重新抄写 , 再朗读 , 再烧掉 。 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 , 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 , 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
张溥藉此苦读成名 , 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 , 也叫“七录斋” 。
|古人的读书方法: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本文图片

8、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 , 也很讲究读书方法 。 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 。
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 , 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 , 即半年读书 , 半年复习 , 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 , 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
在每次复习时 , 他面前放一本书 , 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 , 他边听边默记 。 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 , 马上查书 , 立即纠正 , 再复读几遍 。
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 , 这种学习时既动口 , 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 , 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
【|古人的读书方法: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古人的读书方法: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