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志|专访|《文学的日常》导演王圣志:那些贴地飞翔的时刻

4月21日 , 在世界读书日前夕 , 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和优酷视频上线 。 这部纪录片的第一季于两年前播出 , 它从“友人走访”的角度切入 , 带领观众走近马原、马家辉、麦家、阿来、小白五位作家 , 迄今豆瓣评分8分 。 今年 , 新一季《文学的日常》将有六位作家和他们的朋友现身 , 分别是刘亮程与洪启、于坚与虎良灿、李修文与韩松落、双雪涛与史航、李洱与张清华、陈彦与陈小朵 。
王圣志|专访|《文学的日常》导演王圣志:那些贴地飞翔的时刻
文章图片

4月21日 , 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上线 。 全文剧照由《文学的日常》创作团队提供 。
“我想告诉大家 , 日常生活里依旧有一些梦境 , 有一些稍微起飞的时刻 。 ”在新一季《文学的日常》第一集播出当晚 , 《文学的日常》导演王圣志接受了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专访 。 他说:“以前不少人觉得文学距离自己很遥远 , 不是的 , 日常中有一部分就是文学的 , 那些闪光的、诗意的存在是属于文学的 。 所以文学里面有日常 , 日常里面也有文学 。 ”
王圣志|专访|《文学的日常》导演王圣志:那些贴地飞翔的时刻
文章图片

工作中的王圣志(右一)
【对话】
闪光而诗意的存在 , 能打动很多人
澎湃新闻:怎么想到要拍《文学的日常》这个系列?
王圣志:《文学的日常》已经拍到第二季了 , 第一季的拍摄是在2019年吧 , 当时想拍这个系列其实跟个人志趣有关 。 我是中文系出身 , 研究生读的也是现当代文学 , 工作后大部分休闲时间也用来看小说 。 有一次在上海的一个饭局上 , 马家辉跟我说作家跟作品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母鸡和鸡蛋的关系 , 你吃这个鸡蛋觉得很好 , 就有可能想见见这只母鸡 。 我想确实是这样子的 , 作品和作家本人 , 二者之间应该有一种互相映射的关系 。
一直以来 , 我对作家这个群体也充满兴趣 , 但我知道这个时代不属于作家了 。 这个时代是智能时代 , 或者说5G时代 , 流量时代 , 总归不是作家时代 。 我最初的预想是拍完以后没什么人看 , 但后来我也告诉自己 , 或许这也是作家最好的时代 , 因为作家并不需要太多的关注 。
另一方面 , 作家这个群体有个特质 , 他们是以思考为主要生活的人 , 他们通过文字抚慰人心 。 其他的信息沟通 , 比如我们每天刷了大量的抖音 , 刷了大量的今日头条 , 说白了是大数据推给你的 , 并不算真正的沟通 , 但人又确实需要沟通 。 所以我想这个群体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具有意义 。 于是我就动念去拍一批当代作家 。
澎湃新闻:“文学的日常”这个片名是一开始就定了吗?相关的名字可能有“作家的日常” , 但是意味就完全不同了 , 所以我也好奇“文学的日常”这个名字承载了哪些想法?
王圣志:是的 , 谢谢你提这个问题 , 这么多采访人员就你提了这个问题 。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叫做“文学家的日常” , 或者“作家的日常” , 但这样的名字就很平庸了 。 我们的日常本来就是贴在地上的 , 日复一日的 。 那为什么要在日常前加一个定语——“文学的”?因为文学意味着一种做梦的能力 , 意味着哪怕是贴在地上 , 文学也能把你从尘土里拎高一点 , 有一点点飞翔的能力 。 在这部片子里 , 我从不给作家立传 , 从不用一段长长的解说词介绍他写过什么、获过什么荣誉 , 都没有 , 我看重的是文学而不是文学家 , 我是要拍他们身上的文学性 , 也叫做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