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一到二,青岛电影的“顶流”之路( 二 )


以往的电影工业化重点放在特效上 , 如《流浪地球》开头第一个长镜头做了九个月 , 而当下的电影工业化甚至包括拍摄流程的输出:一部电影如何标准化 , 如何才能把重复劳动降到最低 , 如何优化流程 , 而且可以重复、批量生产 , 这些在东方影都已经得到了初步实现 。 乌尔善导演在青岛拍摄《封神》三部曲时 , 采用了《指环王》执行制片人巴里·奥斯本的拍摄建议 , 顺利解决了三部连拍分组摄制、各工种工序安排、预算比例划分等问题 。 而这些大制作的工作团队往往在各个剧组间流动 , 《封神》登记过的剧组成员超过8000人 , 《流浪地球》参与制作的工作人员7000人 , 他们好比电影工业化的一颗颗种子 , 从青岛播撒到各个片场剧组 , 逐渐形成工业门类和环节衔接 , 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 。
大制作+顶流导演群落
在当下国产电影领域里 , 能够娴熟运用大体量投资、拍出“十亿+”票房体量大制作的导演 , 很多在青岛完成其代表作的拍摄 , 包括郭帆、乌尔善、路阳、张吃鱼、宋阳等中坚导演 。 他们在青岛汇聚成了一个顶流导演群落 , 甚至同期拍摄 , 团队之间形成了特有的呼应、递进关系 。
《独行月球》《超能一家人》作为开心麻花影业的重点项目 , 相继在东方影都完成了拍摄工作 。 在去年青岛影视博览会上 , 开心麻花CEO刘洪涛表示 , 幻想类电影的人才确实缺乏 , “我们做 《超能一家人》《独行月球》 , 最难的是找不到合适的人 , 剧本完成后找不到主创团队 , 好在《流浪地球》给科幻电影积累了第一批人才 , 相信中国会产生一批较好的科幻电影 。 ”《流浪地球2》制片人龚格尔也表示:“现在科幻电影刚刚起步 , 刚挂一挡 。 之前说《独行月球》得益于《流浪地球》的基础 , 我也透露一下 , 《流浪地球2》里很多成员也是从《独行月球》团队下来的 , 这是我特别开心的现象 , 这意味着互相支持、接力 , 这种现象在2017年拍《流浪地球》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 尤其在一些特殊道具、重要的生产环境和生产链上 , 我们得到了《独行月球》的加持 。 ”
大制作+顶流导演群落 , 使得青岛成为电影拍摄新技术的策源地 。 《刺杀小说家》在东方影都实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第一次完整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创举 , 将动作捕捉、面部表演捕捉、前期预览虚拟拍摄、实拍阶段虚实结合拍摄做到了看齐好莱坞的高水准 。 该片视效指导、墨境天合创始人徐建也是《流浪地球2》的后期制作方 , 按照导演路阳“对照《绿巨人》”的标准 , 需要将数字角色“赤发鬼”的表情传达至毛孔 , 用毛孔配合表情肌的扭曲拉伸 , 实现面部纹路变化 , 这种CG技术原本掌握在维塔数码 (《指环王》《阿凡达》特效公司)手里 , 中国工程师的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虚拍技术在青岛的应用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 二三十个技术人员通过前期预览虚拍 , 大大缩短了千人规模剧组的实拍周期 , 将工业流程深度嵌合在电影生产里 , 节省了大量的真人演员调度、表演成本 。 徐建表示 , 电影视效的行业基础是计算机科学里的图形图像学 , 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的人才在全世界都稀缺 , “我们是艺术创作密集型产业 , 也是技术密集、人力密集的企业 。 ”随着《独行月球》《外太空的莫扎特》《流浪地球2》的相继推出 , 虚拍技术、特效技术在青岛影棚里的运用愈发纯熟 , 积累了宝贵的人才和经验 , 不断创造角色、道具、场景和CG资产 。
电影产业的格局之路
在东方影都的工作人员看来 , 在青岛拍片的新生代导演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 。 张吃鱼买下《独行月球》版权后精细打磨剧本 , 跟主演沈腾待在影棚里拍摄“月球求生”的戏份 , 一连拍摄了百余天 , 完成了艺术、技术双重挑战 。 路阳导演是数学高手也是一名极客 , 《刺杀小说家》里需要把摄影机在虚拟环境里面做一个投射 , 路阳亲自上阵写代码 , 跟工程师实现了虚拟环境里拍摄轨道角度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