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一到二,青岛电影的“顶流”之路

作为年度最受关注的国产电影之一 , 《流浪地球2》青岛拍摄部分4月17日正式杀青 。 去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 , 次日举行的青岛影博会科幻电影专家论坛上 , 制片人龚格尔表示 , 希望邀请航天员在2023年春节档观看《流浪地球2》 。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 , 又是次日 , 《流浪地球2》青岛戏份杀青 , 看来科幻电影人对于宇宙探索者的邀请有望如期履约 。
自2019年《流浪地球》开启华语电影“科幻元年” , 到2022年《流浪地球2》再次拥抱中国影迷 , 中间不仅经历了电影产业的兴衰历程、技术革新 , 也形成了郭帆、乌尔善、路阳、张吃鱼等为代表的新生代硬核技术导演流派 。 当遨游宇宙的梦想照进现实 , 青岛抓住这一契机 , 一方面创作了一系列“幻想类电影”(奇幻、魔幻、科幻)代表作 , 另一方面形成了拍摄产能、特效虚拍、后期制作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 并不断向影视博览、影视教育、高峰论坛等领域延展 。
《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写下亲笔信:“如果你想再次拥有你从未有过的东西 , 那么你必须再次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 。 这还不是结束 , 这是再次的开始!”这不仅是对一部电影的寄语 , 也可以理解为青岛电影产业的宣示 。 《流浪地球》系列带来的荣光 , 与青岛的联系不仅在于拍摄地 , 更在于把未来具有电影工业化属性、科技属性的IP源源不断引入青岛 , 开创了一种电影产业与城市文化互相灌注的模式 。 这种做前人之未做、开行业之先河的精神 , 也让青岛电影成为一艘展翅翱翔的“天外神舟” 。
打造电影工业化最优链条
《刺杀小说家》上映前 , 郭帆、乌尔善、路阳三位导演在对谈中分享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看法 。 郭帆在拍摄《流浪地球》时发现 , 电影拍摄中存在流程重复、标准不统一、标识混乱等现象 , 不符合电影工业化的要求 , 为此郭帆在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 , 致力于梳理电影制作的核心工作流程、岗位分工及相关制片管理标准 。
业内人士表示 , 电影工业化的对立面 , 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 。 电影工业化要求影视制作集中各个环节最优秀的人才 , 而不是把后期制作打包给某个团队——这个团队可能只有某个领域擅长 , 其他领域都平平 。
电影工业化意味着拆掉技术壁垒 , 建立标准体系 , 团队和团队之间按照最优化的流程、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 。 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 , 青岛四年间已经在道具、音效、虚拍、特效、水戏等领域集中了多家优秀公司 , 真正使得各个环节都有了顶尖人才 。
在东方影都产业园里 , 片方可以方便地找到顶级供应商:希娜魔夫特效工作室拥有六轴电动平台 , 《流浪地球》里的运载车戏份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拍摄完成的;专注声音的冠声文化 , 提供影视配音、配音培训、播客等音效服务;满天星影业的10万+道具库和物理特效都具备国内首屈一指的水准 , 也是北京冬奥会的服务商;国内水戏第一人贾浩导演和他的惊蛰影业与东方影都水下制作中心展开深入合作 , 完成了众多高难度的水戏拍摄;擅长做概念艺术的末那众合特效工作室、优绩影视器材租赁公司等也是业内优质服务商 。 这些公司切分了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 。 希娜魔夫、墨境天合等公司与《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危机航线》有着深入合作 , 切身理解郭帆所谓的现代电影工业“组织、标准、分工”三大要素 , 将工业化真正落到了实处 。
在商业大片拍摄过程中 , 参与制作的公司可以达到上百个之多 , 从前期的剧本创意、剧本医生、分镜头到虚拟拍摄、特效合成 , 每个环节都是电影流水线上的一部分 , 分工细致 , 结合紧密 , 避免了传统作坊式的弊病 。 科幻产业学者、八光分影视总监西夏表示 , 科幻电影工业化是一个全产业链的成熟问题 , “电影工业流程上所有的环节 , 都需要标准化 。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 好莱坞剧本有标准格式 , 字号、字体、间距多少 , 对话排在哪里 , 如何对齐 , 都被他们摸索出了规律 。 用这个方法写剧本 , 一页剧本就是一分钟 。 美国导演拍戏进度以拍了多少页为单位 , 这样的成熟软件体系国内目前没有 , 我们的场记还是用手写 , 导致后期剪辑往往找不到对应的镜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