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作品 从文学角度分析一篇作品

对文学作品的过度解读应该不仅仅存在于文学研究之中,在老师授课的时候也不少见吧!我还清楚记得小学时候老师给我们讲《悯农》,就短短二十个字,四句话,逐字逐句解释,每一句话一个中心思想 , 然后两句话合起来又是一个中心思想,最后还有整首诗的中心思想 。一首诗一节课讲不完,听课笔记要整整两页纸,现在想想还很痛苦 。
说这些,并不是否认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必要性 。相反,我认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解读是必不可少、很有价值的 。我们通过对文学作品多角度的阅读研究,利用自身的阅读期待进行反思、批判,不但可以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并且经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还能收获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作品 从文学角度分析一篇作品

文章插图
当我们对一件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时候,这其中牵涉到三个主体:作者、作品还有我们自身 。从历史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 。1,以作者为主体
“理解一位作者要像后者理解自己一样好,甚至比他对本人的理解更好” 。———施莱尔马赫
这是文学研究主体变化的第一阶段,施莱尔马赫是代表人物,他是诠释学的奠基者 。他认为,文学研究追求的是带领读者把握文本中呈现的作者原意 。要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作品创作者的心境与精神状态,由此重建作品的精神世界 。
他的这种观点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重“情”极为契合,按照我国文化传承和欣赏理念,“神”比“形”更重要 。而“神”就来自于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和理解 , 或悲愤,或激昂,或清净无为,通过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 , 获得精神满足 。
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作品 从文学角度分析一篇作品

文章插图
2,以作品为主体
这个观点最早是由狄尔泰最早提出,他说:
“理解从来不是直接的,它是理解者通过自身对作者心理过程的`体验'来重建这一过程,以达到对本文的理解” 。
【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作品 从文学角度分析一篇作品】也就是说 ,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必须以作品本身为主体 。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心理学上的还原,悉心体验,彼此认同,藉此进入作者的视野,才能重建整个创作的心理过程,揭示本文的`原意” 。
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作品 从文学角度分析一篇作品

文章插图
3,以自身为主体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新世纪,文学作品的研究方向也发生改变 , 出现了“读者中心论” 。
读者中心论的主要观点是,他们认为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无须一味的还原作者的本意,读者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历、感受,增加文本的意义 。
这三个不同的观点其实也并没有区分得非常严格,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研究角度为主流而已 。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活动都不外乎于这三个主体的运用 。
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作品 从文学角度分析一篇作品

文章插图
我们理解了文学作品解读和研究的目的 , 了解研究角度,那么我们如何界定过度解读呢?过度解读,简单来说,就是从作品当中榨取超过作品本身内涵的解读 。任何一件作品都有其本身的意义,任何超出作品本身的意义,对作品的意义做过多的解读都是没有必要的,甚至会对作品本身意义造成伤害 。
精准一点来说,任何脱离文本的特定领域、不顾作者文本的语言形式,对文本做过多的臆想、妄想,都可以称之为过份解读 。咬文嚼字、牵强附会都属于这类 。比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