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小众冷门如何发光发热?《文学的日常》第二季这样做……( 三 )


文章图片

文学不是目的 , 照亮也不是抵站 , 最终的光由每一个人自己生发 , 而《文学的日常》是开锁的钥匙 , 是过河的渡船 , 是燃灯的遣使 。围绕文学 , 拆解文学 , 节目为观众展开了文学背后不离生活、高于生活的光明可能 。
▍与众同乐 , 引领价值 , 让纪录片更美好
两季《文学的日常》于烟火中见高雅深意 , 虽题材小众 , 但深得人心 。 从创作角度而言 , 这是遵从了创作初心的回报 , 但从市场角度而言 , 一开始却并不被认为是“识时务”的选择 。
太小众 , 意味着被看见的机会不足;有深度 , 意味着被理解的程度有限 。 所幸 , 《文学的日常》选择了一条更难却更有意义的道路 , 一举打破冷门题材的冷遇 。
漫游|小众冷门如何发光发热?《文学的日常》第二季这样做……
文章图片

节目组义无反顾的勇气源于卫视中心给的底气 。
卫视中心将“在这个时代发出一些能引发大众思考的声音”作为己任 , 并为创作提供足够的空间 。
题材方向上 , 更多鼓励抓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 在圈层上面作深耕和突破 。 洪雷坦言 , 一个节目集中打透一个圈层 , 这样如果每个圈层都覆盖到 , 那么也许就覆盖到了大众 。
创作扶持上 , 留出一块自由地 , 每年投入约20% 的创资力量作引领性投入 , 鼓励尝试新的内容题材 , 将更多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传递给观众 。
洪雷认为 ,一味迎合受众喜好创作 , 很容易陷入娱乐至死的桎梏 。 同时 , 创作也不能独乐乐 , 社会再怎么发展 , 节奏再如何快 , 每个人的内心总是有一块地方是柔软、需要抚慰的 。 他要求每一个节目至少要影响一部分人 , 与他们在情感上面有对话、有沟通 。
可以说 , 在迎合大众与引领大众的灰度之间 , 卫视中心找到了自己的标尺—— 迎合大众的高级审美 , 而不是低级趣味;迎合大众的精神需求 , 而不是生理刺激;挖掘大众需求中的价值高点 , 从而引领他们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
漫游|小众冷门如何发光发热?《文学的日常》第二季这样做……
文章图片

与成熟的剧综市场相比 , 纪录片市场还在培育期 , 内容本身的回报有限 。 洪雷表示 , 卫视中心作为主流媒体 , 有责任让中国纪录片变得更好 。 一方面 , 让年轻一代从文化纪实内容当中获得营养和成长;另一方面 , 让从业人员感到纪录片和文化节目是被观众需要的 , 获得更多的信心 。
秉持这样的创作价值观和媒体责任意识 , 朝“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方向努力—— 这些年来 , 卫视中心年生产纪录片稳定在200 集左右 , 除了《文学的日常》 , 还陆续制作了《早餐中国》《柴米油盐之上》《下饭菜》《中国这么美》《瑰宝—— 文化遗产在福建》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精品纪录片 , 获得多项纪录片领域大奖 , 并在2020 年荣获国家广电总局“全国优秀纪录片制作机构”称号;最近海峡卫视刚刚获得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大奖 , 是中国内地唯一获此殊荣的电视媒体 。
据了解 , 2022 年 , 卫视中心还将陆续推出 《早餐中国》第四季、反映乡村振兴的 6 集纪录片 《田野之上》、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 3 集纪录片 《武夷山:我们的国家公园》等 , 并承办 “ 新时代· 新影像” 中外导演联合创作计划和“ 海丝” 国际传播纪录片大会 , 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 积极打造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