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又见三星堆》总导演 王剑
古人相信萤火虫乃腐草所幻化 , 所以才有“腐草为萤 , 耀采于月”的浪漫想象 。 当文明的迭代新生行至21世纪 , 人们憧憬着一个更好的未来 。 然而考古学是一门追溯过去的学科 , 在当今这个变幻万千的时代 , 它有何现世意义?考古人挥舞手铲在厚土之下究竟在寻找什么?是寻找生命亦或时间留下的证据 , 还是寻找那忽明忽暗却点亮夤夜的萤火虫 , 我认为二者皆是 。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的第一个手印开始 , 我们就作为永恒的一部分而闪耀 。
本文图片
深夜的三星堆发掘大棚
给文明以岁月 , 给时光以生命 。 六集纪录片《又见三星堆》策划之初 , 台领导就提前启动了三星堆发掘跟踪记录工程 , 面对如此重大题材 , 我们的镜头必须盯在现场 。 四川广播电视台历来就有制作优秀纪录片的传统 , 台领导要求纪录片中心在跟踪记录的基础上 , 尽力创作出一部与众不同的关于三星堆再发掘的纪录片 。
剑未佩妥 , 出门已是江湖 。 作为《又见三星堆》的总导演 , 接到任务之后 , 我一直是局促不安的 , 如何讲好这次三星堆再发掘的故事并将它与同类型的考古纪录片区别开来 , 这成了最困扰我的一个难题 。 六集整体线性叙事的同时 , 又如何让每一集故事单独形成闭环 , 这又是一个必须逾越的障碍 。
本文图片
8号坑拍摄
纪录片的难题必须在记录的过程中去解决 。 我们摄制组在跟踪记录的过程中 , 逐渐完成了对于考古、对于文物、关于历史文明的一次全新认知 。 我们感慨 , 中华文明基因在交流融合中传承延续 , 多元兼容造就中华民族强大张力;我们看见 , 几代考古人砥砺前行 , 上下求索 , 庚续中国考古学百年华章 。 于是在跟踪记录的过程中 , 我们逐渐改变了我们的拍摄视角 , 不仅仅关注于文物发掘故事 , 我们更多地想要展现专属于考古人的浪漫与无瑕 。 鹤归华表 , 人事又千年 。 因为他们 , 冰冷的文物有了温度 , 因为他们 , 破碎的文物有了生命 。
“你看到的只是祭祀坑吗?不 , 这是生命的足迹 。 ”这是在拍摄过程中考古人告诉我们的一句话 。 我们时刻提醒自己 , 我们拍摄的画面、记录的细节要富有情感与人文思考 , 我们要寻找到考古人的视角 , 感受他们的感受 。 考古学的迷人之处 , 在于连接历史与未来 , 让我们明白自己来自何方 , 脚下站着的是什么样的土地 , 不要惧怕这样的消逝 , 残存的遗迹会穿越时间的浩瀚告诉后人 , 我们曾经这样一路走来 , 那也是过去留给未来的漫长告白 。
本文图片
麦田围绕的发掘大棚
正如西拉姆所说 , “一个优秀的考古学家 , 是让干涸的泉眼恢复喷涌 , 让被人忘却的东西为人记起 , 让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 。 《又见三星堆》每一集都刻画了考古人的一种气质 , 或严谨、或浪漫、锲而不舍、面对困难也甘之如饴 。 俯首大地 , 他们是最深情的人 。
本文图片
分集创意海报
《又见三星堆》 , 所谓又见是久别重逢的喜悦 , 是跨越时空的相守 , 是世代相传的祝福 。 所以六集分别以“重逢、初见、守护、追寻、重生、不朽”作为分集片名与全片架构 。 我们希望我们所记录的三星堆 , 它更像是一位来自三千多年前的长者 , 向我们深情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与这片土地曾经造就的传奇 。 这既是历史文明的传承 , 也是我们共同情感的延续 。
- 李清照|云雨后的李清照,用一首《丑奴儿》,道尽了女孩儿的风流
- |2022-3《十月》·诗歌·头条|胡小白:太阳消失在天空的日子
- |陈忠实诞辰80周年,《白鹿原》已销售400多万册
- |杨燕明诗词专辑|《定远文学》签约作家(诗人)个人专辑第(25)期
- |《Wa,来啦!》第70期——春日正当“食”
- 饵料|五一假期玩什么?《永劫无间》开启免费试玩!
- 陈忠实|陈忠实逝世六周年|写完《白鹿原》以后
- |梁晓声谈新作《中文桃李》:文学也能培养从业能力
- |人生变轻的秘诀是?
- |批评家的理想与现实感——《批评的返场》读札|李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