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甄嬛传》11年后,人人都是“甄学家”( 二 )


进行|《甄嬛传》11年后,人人都是“甄学家”
文章图片

最为夸张的是 , 在甄学流行后 , 《甄嬛传》里不少台词和设定在使用中脱离了剧集的语境 , 成为了大众耳熟能详的“梗” 。
在大量网友都对其中人物关系、经典台词耳熟能详的情况下 , 《甄嬛传》自身成为了衍生创作造梗的素材之一:“纯元皇后”是“白月光”的代名词 , “菀菀类卿”可以代指“代餐”和“替身文学” , “熹贵妃回宫”隐喻了观众喜闻乐见的复仇高光桥段 , “那年杏花微雨”和《倚天屠龙记》中的“我偏要勉强”一样 , 成为情感话题中通俗易懂又回味无穷的金句 。
进行|《甄嬛传》11年后,人人都是“甄学家”
文章图片

网友对《JOJO的奇妙冒险》和《甄嬛传》的联动玩梗
“甄学”诞生记 《甄嬛传》时隔十年在互联网的风靡 , 更多的是一种剧集在网络社区的“长尾效应” 。
观众们津津乐道地玩起了“孙答应和狂徒”“你的福气在后头”的梗 , 与记住《琅琊榜》里“你有情有义为什么就是没有脑子”的名台词并无二致——本质都是在表达对经典剧集认可的基础上 , 对其进行的二次传播 。
进行|《甄嬛传》11年后,人人都是“甄学家”
文章图片

诚然 , “甄学”的兴起 , 离不开《甄嬛传》本身在剧集制作上的精良 。
毒眸曾在往期文章中提到 , 《甄嬛传》的质感 , 代表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的匠人精神 。 作为总导演的郑晓龙会亲自去故宫向专家们请教清朝宫廷的习俗风貌 , 演员们也早早进组培训清宫戏需要的礼仪 , 服饰虽然有限(不少后妃正式场合穿的吉服都是同一套) , 但也尽力在服饰道具上做了符合人物性格身份的设计——华妃那套头戴点翠凤凰的经典造型 , 就象征她后宫宠妃的超然地位 。
进行|《甄嬛传》11年后,人人都是“甄学家”
文章图片

在剧情和人物设计上 , 这部76集、有众多角色出场的电视剧也做到了节奏紧凑、人物刻画丰满 , 华妃、安陵容、皇后等剧中反派角色 , “可恨”与“可怜”之处兼得 , 给出了供观众进行多重解读的空间 。 剧中的台词也做到了雅俗共赏 , 带了《红楼梦》小说中文白夹杂的风味——在《甄嬛传》播出大火的那个年代 , “真真是极好的”成了风行一时的网络流行语 。
演员的配合也是《甄嬛传》话题不断的原因 。 陶昕然会在微博和知乎回答网友对剧中细节的提问 , 曹琴默的演员陈思斯参与了视频博主“淮秀帮”的《甄嬛传》狼人杀二创视频配音 , 斓曦和张晓龙还在去年河南卫视中秋晚会扮演一对夫妻 , 让沈眉庄和温实初“圆梦” 。
图片上传中......
但相比《甄嬛传》之前和之后的剧集 , 观众观剧平台与习惯的流变 , 也促成了“甄学家”的诞生 。
《甄嬛传》2011年年底在各大卫视播出 , 当时电视台恰好走至最后的辉煌 , 《甄嬛传》在“台网交接”的重要节点登台 。 剧集被各大卫视反复播放的同时 , 也被乐视网以2000万元价格买走版权 , 这无疑是乐视网最为正确的决定之一:乐视网的数据显示 , 《甄嬛传》播出期间的全网流量超过20亿 , 稳稳占据了播放冠军的宝座 。
在电视时代最后的辉煌过后 , 后来居上的网络成为主要观剧渠道 , 观众不用再看电视台排播时间和内容的“脸色”行事 , 能够自由地决定想要看到的内容和观看内容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