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甄嬛传》11年后,人人都是“甄学家”( 三 )


这也意味着受众们的观看习惯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 , 分众化和垂直化成为观看习惯的大趋势 , 甚至刷剧也在逐渐变成圈层化的兴趣 。
而《甄嬛传》的播出在受众观看习惯转变之前 , 无论是当年在电视机前收看的观众、还是较早接触网剧的那一批用户 , 都收看了这部长篇剧集 , 时间节点的优势导向了大众的集体记忆 , 也造就了大众对《甄嬛传》剧中情节人物的耳熟能详 。
进行|《甄嬛传》11年后,人人都是“甄学家”
文章图片

同时 , 在互联网时代 , 内容的长尾效应更强 。
在受众的观看渠道转向网络之后 , 《甄嬛传》能够反复播放 。 2018年优酷购入《甄嬛传》版权之后 , 闻声而来的观众们一周之内就贡献了1.5亿的播放量 , 直接打败了当时多部刚刚上线的新剧 。
宣传和舆论也有了输出的窗口 , 当年在客厅和亲戚朋友间发生的、围绕《甄嬛传》的讨论 , 也开始弥漫到各大社交平台 。 观众们能够在网络社区中迅速找到同好 , 围绕剧集中的细节话题展开讨论 , 也被鼓励着做出剧集的二次创作 。
进行|《甄嬛传》11年后,人人都是“甄学家”
文章图片

其中 , 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作为娱乐话题的主要阵地 , 聚集了大量看过《甄嬛传》的女性用户 , 对于娱乐内容的二次创作天然接受度高 , 也助力了《甄嬛传》剧集长尾效应的延展 。
归根结底 , 时代与匠人精神造就了“甄学”新时代社交密码的定位 。 观众能够在剧中看到回忆 , 看到人物的喜悲 , 也能看到现实生活的投射 , 这也导向了“甄学”在当下网络的风行 。
至于下一个社交密码在哪 , 或许要等下一部足够优质、足够包容万象的剧集出现了 。
文 | 龙承菲
【进行|《甄嬛传》11年后,人人都是“甄学家”】编辑 | 张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