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 又逢世界读书日 , 朋友在聊天时坦言:工作后读书的时间明显减少了 , 只要几天不碰书 , 心里就会有些慌 , 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 。 在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视频类内容不断冲击眼球的当下 , 她的这个“不读书心慌症”显得宝贵而难得 。
按理说 , 读书哪有什么“最好的时间” , 只要有心 , 每天都可以是属于自己的读书日 。 只是太多时候 , 我们的精力会被刷不完的信息流分散 , 被工作中纷繁芜杂的琐事羁绊 , 以至于全然忘了书本的存在 , 忘了阅读的必要 。 类似读书日、读书月等充满仪式感的设置 , 其实更多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 让我们去反思自己多久没被书本浸润了 。
有人说 , 走出校园后 , 会发现阅读的“性价比”不高 , 没有多少看得见的“收益” 。 可是阅读最大的益处 , 从不是以即时见效的肤浅形式产生的 。 辟如读《道德经》《理想国》等哲学书时 , 我们也许无法从中获得拿来即用的知识 , 却可以通过一个个思想实验、一句句“灵魂拷问”获得头脑的操练 , 学习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 阅读金宇澄、双雪涛、周恺等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作家的作品 , 我们也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拓宽视野 , 感受到上海、东北、四川等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知识不是用来被炫耀的 , 而是应当被思考、被感知 。 每个人的阅读史 , 就是对其精神世界的忠实写真 。 某种程度上 , 它决定着这条思想的河流究竟是丰沛充实 , 还是枯竭乏味 。
而且 , 离开校园后 , 深度阅读对我们来说其实更加必要 。 随着年龄渐长 , 每个人对常见事物都会形成固有认知 。 如果缺乏严肃思考 , 就很容易被偏见蒙蔽双眼 , 看不清问题的本质 。 深度阅读 , 或许不能给人提供“标准答案” , 有时还会挑战我们的既有认知 。 但正是在这种观点的争辩、交锋中 , 我们才有动力重新审视问题 , 学会穿透表象 , 认清事物的底层逻辑 , 从而铲除认知上的偏狭和傲慢 , 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人 。
【精力|阅读的最大收益从来不是即时见效】其实 , 当社会经验逐渐累积 , 人们在回看经典著作时 , 往往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 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 , 便是对社会学著作的重读 。 此前 , “消费主义”“科层制”“异化”等对我来说更多只是抽象的概念 , 缺乏直观的了解 。 可随着自己看到身边的基层形式主义、过度加班等社会问题 , 感受到自身从为品牌溢价埋单到回归理性消费的转变 , 也不由得带着问题意识重新翻阅《经济与社会》和《社会学的想象力》等经典著作 。 人的经验与书本知识 , 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 用理论工具分析社会现象 , 在生活体验中让知识“落地” , 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 知行合一 。
读书的理由有很多 , 不读书的借口也有千百条 。 网络时代 , 人们就总爱抱怨碎片化信息分散精力 , 吐槽信息流对注意力的冲击 , 仿佛互联网便是阻碍阅读的“毒药” 。 可事实上 , 只要善用科技 , 网络也可以被用来创造“阅读友好”的环境 。 比如 , 网络上的各种阅读App , 还有电商平台拼多多发起的“多多读书月”等活动 , 都在通过技术手段、价格补贴等方式 , 让消费者接触到更多好书 , 以此推动“全民阅读”目标的实现 , 将知识普惠进行到底 。 而一些学者和知识博主制作的视频、播客类内容 , 也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 , 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 让更多人爱上阅读 。
读书从来不是一两天的事 , 而是能够陪伴人一生的生活方式 。 也许生活总会有琐事 , 工作总会消耗精力 , 但在闲暇之时 , 我们永远有机会拿起书本 , 用心雕刻属于自己的阅读时光 。
- 诵读|盘龙区“喜迎党的二十大·少年儿童心向党”亲子诵读活动启动
- |史上最倒霉的诗人,潦倒27年文武之路皆不顺,用一首诗惊艳千年
- |星、夜、月、空、妖,年度人气最高的五大神作!
- |职场中需要提防这几种特征的人
- 汉服|铜川90后小伙痴迷汉服文化,传统服饰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
- 翡翠|翡翠种类众多,雪花棉翡翠受争议,看如今的市场价值。
- 红楼梦|红楼梦里有哪些令人鼻酸的情节?
- |《这是向上的时代》微电影首映仪式落幕 遇“鉴”向上的力量
- |“八仙”中滥竽充数的一位大仙,本来作恶多端,最后却得道成了仙
- 翡翠|喜欢翡翠的翠友们,大致分为三个类别,你位列哪个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