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气泡是鉴定古瓷的唯一标准吗

有层次过度渐变的衰老死亡气泡的鉴定,相对其它方式来讲应该是十分靠谱的瓷器鉴定方法之一!只要瓷器釉层表面不被化学物质侵蚀严重的,还维持着不被破坏的釉层自然状态 , 品相完整,润泽度好 , 包浆厚实 , 圆润饱满,不明显有化学试剂腐蚀的痕迹,才有可言 。
气泡是长在釉层里头,受着瓷釉保护,瓷釉表层在一两百年内,一般不会被正常土壤中腐蚀粒子侵蚀入沁的,釉下气泡不会发生很大变化,气泡体积只有变大的可能 , 不至于涨破了 , 不破就没有裂隙,外界土壤中的水或矿物质就很难侵入 , 入沁成色 。在这一两百年时间里,不会那么容易破裂发生入沁变色的现象 。
瓷器烧造出窑后,由于炉温和自然温度变化等 , 对瓷器釉层和胎体内微小气泡都会产生内应力的作用,随着时间流逝 , 渐渐变大变粗 。由于应力作用,其力的方向是加工前相反方向作用于气泡皮层,而且力的形式错综复杂,比较综合,是由各种各样的力学原理所至 , 无法单纯用某一种力学性能来概括与考量的,随着时间的增长,内应力的释放,气泡产生变形 , 不断长大长粗后,逐渐破裂,从而产生微小裂隙,而后裂纹再慢慢扩大 , 最终入沁成色 。
但必须要有充分的岁月年轮时间来实现 。除非强加腐蚀化学试剂浸泡,或将它埋藏在恶劣的侵蚀土壤环境空间里,让釉下微小气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侵蚀 , 裂缝一次性长到位 , 并入沁成色 , 才成统一气泡颜色 。
否则大自然万物衰老都有一定时间的发展规律性 , 气泡生长衰老到破坏有时间先后形成 , 长到一定年轮才会逐渐出现这种自然破裂的现象 。当然与瓷器本身的材质性能、加工烧造工艺、水火土相结合比例、与烧造火的控制温度高低等等都有息息相关 。瓷器本身质量好的 , 自然耐内应力破坏就强,气泡层破裂的就晚,气泡寿命相对活得久 。其实它与人的生长衰老到死亡的寿命发展周期是一个相似的原理 。
根据赏臻阁说宝对瓷器的观察、研究、与理解,正常情况下,釉下微小气泡破裂约在200年上下的瓷器中才可观察到,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大致在清中期乾隆时代这个时间点上下,在100倍的放大镜下可隐隐约约找到釉下气泡的变色 。若储藏的周边土壤环境侵蚀性比较强的,微小气泡破裂与颜色相对看得较严重些 , 颜色比较深,气泡开裂相对来得更早点 。
估计实际发生破裂现象比我阐述的时间甚至还来得更早,在嘉庆早期瓷器中也有发现,但很少见 。若想更推前年代观察瓷器这种变色现象,可能要采用更先进的设备加以验证识别,我就没有这个条件了 。但凡科学研究结论是一项很严谨的工作,要很缜密认定才行,赏臻阁说宝切不敢妄加界定气泡破裂科学确切具体的形成时间 。我所提供这些见解也只是提供藏友参考意见 。
当然起初的气泡表现为微小裂隙,往后缝隙逐步变大变宽,以至受到入沁,气泡颜色逐渐加深,逐渐形成有层次感的不同颜色,呈现在藏友显微镜下面的颜色一定是“深浅不一” 。若是统一颜色的气泡就必须注意了 , 可能是作伪,用化学试剂一次侵蚀破坏入沁而成,它就没有层次感 。
当然气泡鉴定这个规律,也不是针对所有瓷器都是这个永恒不变的鉴定规律 。主要还是看瓷器本身的材质不同,存储周边土壤侵蚀环境不同 , 时间年代不同,还有其它因素不同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藏友眼皮下的釉下气泡颜色和破坏程度形状产生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