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自然美学观

苏轼以天才之敏悟 , 一方面大力应和欧梅所提倡并实践之的平淡风格的创造 , 另一方面他也及时察觉到了问题之所在 , 并标举起“自然”审美风格之大旗以补救平淡美风格之流弊 。 其实在北宋中后期 , 伴随着平淡审美风格逐渐成为当时艺术审美主流风尚 , “自然”的审美风格也得到了近乎同样的重视 。 如果说平淡美风格是“宋调”确立的主要标志 , 是宋代文学由摸索到最终成熟的关键一环 , 那么自然美风格的确是在这种渐为成熟的文艺观的背景中 , 对平淡美的进一步丰富与补充 。
苏轼|苏轼自然美学观
本文图片

苏轼的诗文艺术理论颇能把人引向一种形而上的领域 。 他对平淡美的追求 , 除了直接受到时代风气以及两位前辈欧梅的影响外 , 更重要的是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 。 凡是推崇平淡美者 , 大都推崇陶渊明 , 而苏轼对于陶渊明 , 很像一位隔代的知音 。 他曾明确表示:“渊明吾所师”《陶骥子骏佚老堂》 , 并尽和陶诗 , 以实际行动将陶渊明推上千古文人第一的位置 。
苏轼|苏轼自然美学观
本文图片

苏轼欣赏陶渊明诗歌的平淡美;同时 , 他又说:“然吾于渊明 , 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 , 实有感焉 。 ”陶渊明之为人为何?苏轼云:“古今贤人 , 贵其真也 。 ”《书李简夫诗集后》诗的风格即人格之体现 。 陶渊明诗歌所体现出来的平淡之风 , 也就是他的人格之体现 。 这种平淡即“真”字 , 真即自然、真实 , 而又能享受个性化的生命体验 。
苏轼|苏轼自然美学观
本文图片

陶渊明的一生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建功立业 , 相对来说是非常平淡的一生 。 然而其内在生命的深度却是演绎的如诗如画 , 用苏轼的话即是“高风绝尘”“超然” 。 由此人格生发出来的诗风、文风才同时具备了一种超越性与自然色彩 。 苏轼所推崇的陶渊明的“真” , 是一种不为世俗所累 , 不愿心为物役 , 剥除了矫情的自然的生命之情 , 而这种生命之情不是以绚烂峥嵘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 而是寓以平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
苏轼|苏轼自然美学观
本文图片

苏轼的艺术观是其人生观之必然反映 。 因此这种“无心而一”的人生哲学 , 也即水的哲学反映到文艺创作上来 , 就是“随物赋形”论 。 于此相一致的还有“身与竹化”的思想 。 “身与竹化”就是创作主体与所描绘的对象生动地结合在一起 , 与自然合一 , 要摒弃掉自身的功利性、知识性的成见 , 泯灭掉物与我的界限 , 从生命的深处与自然融为一体即“嗒然遗其身” , 这是“无”的过程 。
苏轼|苏轼自然美学观
本文图片

为什么要“身与竹化”呢?苏轼曾经批评了与之恰好相反的创作手法:“节节而为之 , 叶叶而累之 , 岂复有竹乎?”《文与可画赏筜谷偃竹记》这是将竹子看做是与自身对立的外物 , 还没有真正进入竹子本身原有的生命中去把握竹子的特征 。 画竹子就要“身与竹化” , 相应地 , 画其他任何物 , 都要与物同化 , 这样便会“无穷出清新” , 达到“文理自然 , 姿态横生” 。 这是由无入有的过程 。 由此可见 , “身与竹化”思想与“随物赋形”论是相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