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评价 如何评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用我在今日头条的专栏:《改变人生的三十节情商课》的一篇来回答吧 。
怎样才能快乐?
这个问题我想请贝多芬回答 。
终其一生,贝多芬都在寻求这个答案 。
1802年 , 三十二岁的贝多芬在疾病与痛苦中写下遗嘱,写下唯一的希望:万能的主,给我一天纯粹的快乐吧 。

家庭没有给他一天纯粹的快乐 。
1770年,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母亲是一个厨师的女儿,父亲是一个平庸又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 。在事业上失意的父亲,为了抓住唯一可以炫耀的机会,从四岁开始,把贝多芬按在键琴前面,或者把他关在小阁楼上,让他练习小提琴 。
他曾经恨音乐如同恨死神,唯有暴力才能让他继续呆在音乐的世界里 。是生活而不是天赋让他选择了音乐 。
十一岁那年,他加入剧场乐队,十三岁当管风琴乐手 , 十七岁成为一家之主,负责全家的生计 。第二年,母亲去世,从此他喊不出母亲两个字 。他不再是某人的儿子 。
家庭没有给他一天纯粹的快乐 。
十五岁时,他写掉,不懂得死的人是个可怜虫,而我十五岁就已经懂了 。

身体没有给他一天纯粹的快乐 。
二十二岁那年 , 战火蔓延到家乡,贝多芬离开家乡,前往音乐的殿堂维也纳 。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
他说,这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我的才华必将获胜 。
他说,如果我的才华不在音乐而在军事上,我将战胜拿破仑!
他无比自信,如果他愿意,整个世界都将被他征服 。他说道 , 如果我看到某个朋友经济困难而我又无法资助他时 , 我只须伏案工作 , 用不了多久,便能帮他摆脱困境 。
他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初露头角,举办了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 。
正当希望露出笑脸,要给他纯粹的快乐时 , 疾病将一切掐断 。
他突然发现自己听不清琴键发出的声音 。那些他可以随心调动的音符不像以前一样如期的给他回应 。
发现这个现象,他恐惶、畏惧、惊慌失措,他知道,音符,他内心中最高贵的一部分已经离他远去 。
他不再是自信的贝多芬,不再是认为凭才华就替朋友解困的贝多芬 。他开始将自己包裹起来,避免一切的社交,就连亲友,他也绝不透露自己正在失去听力 。他将这个巨大的恐惧隐藏在内心,生怕因为外传而显得更为不堪 。
在剧场 , 他尽量靠近乐队,以听明白演员的话,每时每刻,他都坚起耳杂,生怕自己错过了关键的声音 。
直到1801年,被失聋折磨五年之后,他向自己的朋友 ,  一位医师,一位牧师倾诉了自己保守了五年的秘密 。
或许,他不知道该询问科学还是上帝,到底是谁,夺走了他最自信的本源、最高贵的身体部位,是谁剥夺了他获取最纯粹快乐的机会 。
我活着像上帝一个最可怜的造物 。
他说道 。

而爱情,这个很多人获取纯粹快乐的源泉,也对贝多芬尤为的吝啬 。
他对爱情的神圣深信不疑,甚至不肯原谅自己的偶像莫扎特竟然为一个叫唐璜的登徒子谱下乐曲 。
他一次再一次为情颠倒,他一身洁身自爱 , 从未越轨,他热情洋溢,憧憬着爱情的赠馈 。
三十一岁,他为一位女士写下《月光奏鸣曲》,可爱得越深,他越深陷残疾的自卑,爱得越烈,他越为自己的贫困而拘束 。
终于,这位月光下的女士嫁给了一位伯爵,也就在这一次,他感觉生命、快乐正从他的身体被抽走,他写下遗嘱 。他说道:我听不到欢乐之声太久了 , 上帝什么时候会让我再听到声音?主啊,给我一次真正的快乐吧,哪怕只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