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看戏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件事

虎豆按:今天给大家抄一段出版社发来的书摘读一读吧(是全书的序言部分) , 但是宣传信息就不详细放了哈 , 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去搜索下这本书 。
|抄书︱看戏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件事
本文图片

作者 // 廖奔 廖琳达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中国人有一个癖好:看戏 。
从古到今 , 从南方到北方 , 从山林到旷野 , 从乡村到城市 , 从普通百姓到文人墨客 , 从达官贵人到宫廷皇族 , 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精英名士、芸芸众生 , 大多都好这一口儿 。
说来也怪 , 许多人生下来是不爱看戏的 , 长着长着 , 不定哪一天看了一个戏 , 许是就听了一嗓子唱 , 一下子就迷进去了 。 还有人年轻时看见唱戏就烦 , 听见吊嗓子就腻 , 一遇锣鼓弦子闹喧天掉头就走 , 到后来经了事 , 受了挫折 , 遭了白眼鄙夷 , 历了沟坎起伏 , 尝了离乡背井 , 品了悲欢离合 , 转回头来再看戏时 , 听见了幼时熟悉的乡音俗曲 , 心中一时间七荤八素、翻江倒海、苦辣酸辛、五味杂陈 , “一声何满子 , 双泪落君前”(唐张祜《宫词》) , 终究又溺到里头 。
于是 , 爱戏的人就越积越多 。 日日天天攒下去 , 岁岁年年攒下去 , 世世代代攒下去 , 中国就成了一个爱看戏的国度 。
早年间还不这样 , 周公、孔子的时代 , 辛勤耕作的人们岁月艰难、糊口不易 , 还只在一年里农活忙完了的时候 , 祭神庆丰搞搞迎神赛社 , 吹拉弹唱地放松放松 。 到后来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他们玩诗 , 一下子把唐宋搞成了诗词的国度 , “童子解吟长恨曲 , 胡儿能唱琵琶篇”(唐李忱《吊白居易》) , “凡有井水饮处 , 即能歌柳词”(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 使得诗人歌伎、贩夫走卒都会吟诗作赋 , 让外国来宾个个羡慕嫉妒恨 , 艳羡天朝的文化丰厚 。
谁知从那以后又转了风向 , 人们开始青睐锣鼓弦子 , 明清大地上到处搭的都是戏台子 , 戏子们走路挑担乘车坐船四处赶场 , 终日里奔波 , 到一个地方扁担一撂戏箱一卸 , 匀脸勾眉粉扑墨描一扮 , 霸王虞姬吕布貂蝉们就铿锵登场、咿呀开唱 , 唱得你心旌摇曳、热耳酸心 , 唱得你凄清悲咽、涕泪涟涟 , 唱得你努舌瞠目、血脉偾张 。 那一刻 , 千人万人同悲同乐 , 大地长天齐笑齐哭 , 九州万方敛心动容!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 它曾在中华大地上长期演绎流传 , 催生了宋元明清至今地负海涵的民俗文化 。 于是乎 , 就把国人都耽在了里头 。
国人都耽在戏里头 , 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本来是好事 , 愉情悦性嘛 , 休息放松嘛 , 生活一张一弛 , 才能调剂人生紧张的奔命节奏 。 何况看了戏 , 目不识丁的人也都懂得了些唐尧虞舜、水浒三国、忠贞节义、子孝妻贤 , 知道了些历史人生的道理 , 提高了文化水平 。 普通百姓也都从歌调弦音里得到了审美愉悦 。
人和猫狗牛马猪羊不同就在于 , 人有娱乐渴望、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 人更希望获得知识和见解 。 这些都能从戏台上获取 , 因而中华文脉在戏台上延伸 。
但是 , 如果一味耽情耽性、沉浸在戏里 , 忘记了人生的真实目的 , 甚至像清末的遗老遗少那样 , 海岸线上炮火连天听不见 , 清政府接连割地赔款不干我事 , 终日里只知道泡戏园子消遣寻开心 , 那就成了最让人痛恨的事了 。
于是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们就把戏曲看成了堕落艺术 , 一度欲灭之而后快 。 当然 , 百姓艺术是不会湮灭的 , 中华文脉也是不会断绝的 , 于是人们又试着探讨戏曲改良 , 一直发展到后来的戏曲改革 , 倒是获得不少成功 , 创作出许多人们爱看的新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