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玲|想当大导演,先做读书人

奇爱葛格按:昨天是武侠大师胡金铨诞辰90岁的“生日” , 不少朋友在社交媒体发文纪念 。 其实 , 胡大师的真实生日实为1932年6月3日 , 是当年的农历4月29日——胡曾在一份亲笔自传中谈到 , 因为嫌每年过农历生日麻烦 , 所以故意登记成公历4月29日 , 所以现在网上记载均为1932年4月29日 。 既然胡大师自己都嫌“麻烦” , 那我们也就不要太介意了 , 特作此文跟着误打误撞地纪念吧 。
爱书成癖的导演 , 胡金铨算是一个 。
诗人余光中曾说:“胡金铨是儒导 , 这个儒字 , 一方面是指儒家的忠义之气 , 一方面是指读书人的儒雅之气 , 金铨片里的侠士都有一点儒气 , 而金铨自己 , 平日好读书 , 常与作家往还 , 不但富于书卷气 , 拍起片来 , 更是博览史籍、翻遍典章 , 饶有学者气 , 就算放下电影 , 金铨也别有他的天地 。 ”
钟玲|想当大导演,先做读书人
文章图片

胡金铨曾写过一篇关于自己与书的文章 , 标题是“书累” , 即平生为书所累 , 虽有嗔怪自嘲之意 , 但文字中包含的却是对书满满的爱 , 读来叫人十分感慨 。
胡导出生于北京一个大家庭 , 从小在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中长大 。 1949年 , 他只身赴港 , 随身带了六个箱子 , 其中有三箱是书 。 这三箱书把他“害得不浅” , 他把它们由北平运到天津 , 再搬到码头 , 搬上船 , 在海关检查就多费了一个多小时 。 船到香港还并不直接靠岸 , 要雇人“摆渡” , 连人带行李运到码头上 。 这时的胡金铨人生地不熟 , 不懂广东话 , 和那里的“脚行”鸡同鸭讲半天 , 才把六口箱子搬到住所 。 这么一折腾花去100块港币 , 所有的书加起来也不值这些钱 。
到香港之后 , 胡金铨先是在一家印刷公司当校对 , 他心里美滋滋的 , 以为这个职业太理想了:既能谋生 , 又能读书 。 没想到 , 第一件让他校对的是香港的电话簿 , 第二件是校对佛经 , 全是看不懂的“波罗密多” 。
但印刷公司也确实有好处 , 员工可以免费拿走一些样书 , 这成为了胡金铨在香港收集书的新的开篇 。
之后他进入电影行业 , 先是做美工 , 又当演员 , 接着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玉堂春》《大地儿女》 , 直到《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等影片 , 逐渐成为拥有自己独立风格的大导演 。
钟玲|想当大导演,先做读书人
文章图片

工作之余 , 逛书摊淘书成为了他最大的乐趣 。 香港的旺角、台北的牯岭街 , 以至于东京的神田 , 都经常出现他的身影 。 在这些旧书摊 , 他曾经淘到过一些珍贵的书籍 , 比如嘉庆年间日本印的《中国分省地图》 , 木板彩色;也是在神田 , 买到过清代中叶版本的《天工开物》;在韩国庆州 , 买到过一幅董其昌写的手卷 , 但不辨真假 。
除了逛旧书摊 , 泡图书馆的经历也为他所津津乐道 。
除了去香港大学图书馆淘书 , 他每次去美国 , 也会去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找资料 。 这里关于中国近代史和艺文方面的资料颇丰 , 每次胡金铨都如入宝山 , 哪能空手而回 。 他总是抱着大堆资料 , 到影印机旁复印 , 机器里散发的热气 , 把他烘烤得汗流浃背 。
有一次受邀去哈佛大学演讲 , 他就索性住在了附近剑桥镇一个朋友家里 , 每天一早 , 就步行到燕京图书馆去找资料 , 一待就是一整天 , 直到图书馆关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