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与魏征是什么关系

魏徵,是大唐李世民时期的股肱之臣,一直到今天 , 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他性格耿直,敢于直谏,看见皇帝有什么缺点,就提出批评并给予纠正,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最重要的是,他以前并不是太宗的人,而是李建成的人,当年属于李世民的敌对势力 。
对此,我们不得不承认 , 李世民确实是个好皇帝 , 他有容人之量 , 最后还将魏徵选进了凌烟阁 。从这点看李世民的明君之名不是浪得虚名的,那是历史承认的 。魏徵早年投靠过李密 , 随后由于李密兵败 , 他又投靠了窦建得 。不管是李密还是窦建德 , 都没有发现他的才华,因而都没有重用他 。他也阻挡不了时代的发展,很快,大唐就消灭了窦建德 。随波逐流,是文人乱世求生的生存法则,魏徵也同样,依然还是谁能收留自己就归顺谁 。从此,魏徵开始效力于大唐 。然而正是在大唐,魏徵的雄才大略才得以施展,此时的魏徵已人到中年了!
魏徴归顺大朝以后,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听说他是个人才,就让他在东宫做个图书管理员 , 虽不算什么,但怎么说都是太子的人 。魏徵是个优秀的臣子,谁是主子,他就忠于谁 。此时他发现太子和秦王的关系很是微妙,他就劝李建成未雨绸谋 , 早做打算,只可惜太子并没采纳他的建议 , 将他的话完全当作耳旁风,没有采取任何的防范措施 。如果他李建成听取魏徴的建议,那历史上就没有太宗李世民,更没有贞观之盛世了!
这实乃李世民之幸,他所遇到的对手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不识人!
玄武门之变后,站错队伍的魏徵同样也受到了牵连 , 但李世民是个识人的伯乐 , 他发现魏徵是个难得的人才 , 就没有杀他 。这可能是一个原因吧,但也绝对不是不杀他的原因 。那李世民登基之后,为什么没有杀魏徴呢!
第一:这与李世民的手下大多数人是山东好汉有关系 。在李世民的嫡系中,多数人原来都是李密的部下 。他们与魏徵都是老熟人,李世民考虑到这点也不可能杀魏徴 。
第二:魏徵当时的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并沒有进入太子党的核心组织 。因此除了哪些耍员被杀外,其余的都没有被追究,因为李世民懂得如何会让政局更快的平稳下来,社会更快的安定下来 。
第三:李世民是个胸怀豁達的君主 , 对他来说,只要不威胁到自己的核心利益,他能容忍魏徴 。这点是历代帝王难以做到的 。
第四: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结束分裂没多久,百姓保受战乱之苦,人为了活命,今天投这个,明天降那个 , 并没有所谓的气节、忠贞观念 , 当时的人们也不会因此而批判这些人 。这可能是战乱中人们为了生存而默认的生存规律吧!.因此,对魏徵而言,不停地投降并不意味他的人格怎么的低下,李世民也不会因些而看不起这个人 。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看重的是魏徵的品行,魏徵为人耿直,不畏皇权,敢于据理力争,为了追朮真理而不委曲求全 。即使后来在李世民手下做事,他为人的性格依然不改 。这可能是李密、窦建得和李建成他们都不喜欢他的缘故吧,而李世民却能客忍他,所以李世民能成为千古一帝 。
魏徴也因为这种个性 , 而被历代的史学家大写特写,搞得现在一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就会联想到魏徵,一想到贞观之治.也必须想起魏微!这个魏徽能流芳千古,也算是没有白活呀!百姓会犯错误,帝王也会犯错误,而帝王犯锗误却很少有人批评指证. 。大臣那么多 , 敢直言的有几个?主耍是害怕皇帝翻脸不认人,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吗?大家都是臣子,若是经常被皇帝惦记着可不是什么好事!而魏徵就不考虑这些,要么你别让我看见 , 看见就说就管!就这样,魏徵因此名扬朝野内外,有时李世民的家事和个人兴趣爱好,他魏徴都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