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从“小提琴之乡”到深圳,一个中国普通制琴师的30年

2007年至今 , 郭宏的“303提琴坊”在深圳乐器城已经开业15年 。 不同于乐器城里大部分琴行 , 303店铺面积很小 , 也没有现代的装潢 , 小小的空间里摆满了手工提琴 , 一张木头工作台和一台儿子的钢琴 , 就基本把门店填满 。 303也没有销售 , 大部分时候 , 郭宏的妻子聂阿姨一个人在店里 。 早上10点钟开门 , 傍晚6点半下班 , 过的是和“深圳速度”不太在一个节奏上的生活 。
郭宏则在江苏老家和深圳两边跑 , 深圳天气潮湿不适合做琴 , 郭宏在老家把琴做好发到深圳 , 聂阿姨在店里做最后的装配和试音 。 多年以来 , 两夫妻就过着这样简单纯粹的生活 , 聂阿姨对丈夫有着很朴实的崇拜 , “他的技术可能不是最好的 , 但他对琴的钻研精神我非常佩服” 。
郭宏|从“小提琴之乡”到深圳,一个中国普通制琴师的30年
本文图片

生于“中国小提琴之乡”的手艺人
郭宏出生在被称作“中国提琴之乡”的江苏泰兴溪桥 , 2010年 , 溪桥镇被并入黄桥镇 , 联合周边数个乡镇 , 形成“中国小提琴之乡” 。 在新闻报道里 , 这里每年造出全球30%的小提琴 , 是小提琴老品牌“凤灵”的诞生地 。
在郭宏出生的上世纪60年代 , 上海提琴厂五名工匠和一名演奏家来到黄桥 , 开办起乐器作坊 , 黄桥的提琴制造史也就此开幕 。 到1984年 , 溪桥乐器厂拿下上海提琴厂联营协议 , 摇身一变成为“上海提琴厂泰兴分厂” 。
郭宏也差不多在这个时间段经由朋友介绍到提琴厂里工作 , 他从小学习木工 , 对那个时候到溪桥年轻人来说 , 进入提琴厂 , 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 , 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 他们的动机都很朴素 , “和爱好没有什么关系 , 纯粹就是为了赚钱养家” 。 郭宏至今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农民” , 老老实实做好自己能做的手艺活 。
流水线的提琴厂里 , 制琴师傅们常常只熟练制琴的一道工序 , 不停磨练把一道工序做到极致 , 这样的师傅 , 今天在黄桥也依然有很多 。 他们无法做出一把完整的提琴 , 但却能把当中的某个步骤做到最好 , 他们往返于各个提琴厂和家庭作坊间打零工 , 用这半生学到的本事糊口 。
而包括郭宏在内的另外一小部分人 , 他们在流水线的作业里感受到钻研的乐趣 , 开始对提琴制作的全流程进行探索 , 成为专业的提琴制琴师 。 这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工艺 , 需要长时间的沉心静气的学习和探索 , “没有耐心、静不下来的人是做不了这件事的” 。
郭宏|从“小提琴之乡”到深圳,一个中国普通制琴师的30年
本文图片

近200道工序打造一把手工琴可以为琴废寝忘食
要完成一把手工提琴的制作 , 从选料、刨板 , 再到上胶、刷漆、装配 , 中间的工序有近200道 , 每道工序都要花费制琴师很长的时间去打磨学习 , 和机械琴完全不同 。
选料极考验制琴师的功底 , 好的制琴师拿到一块木头料子 , 就能判断出这块料子的好坏 。 好的木料可遇不可求 , 几乎每个好的制琴师都对好料有近乎狂热的坚持 , 聂阿姨说 , 郭宏看到好的材料 , “如果不买回家会睡不着 , 会一直念叨到最后去买下那块料为止” 。
刨板是制琴里至关重要的一步 , 决定了提琴的弧度 , 直接影响着提琴的声音 。 机械琴的用数控刨板 , 往往都是用一套死板的标准批量生产相同的琴 , 而有经验的手工制琴师 , 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每块木料最适合的弧度和尺寸 , 这样的工艺和经验 , 是流水线制造的机械琴无法取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