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门抄斩和诛灭九族什么意思 古代的诛杀九族是指什么( 二 )


【满门抄斩和诛灭九族什么意思 古代的诛杀九族是指什么】具体时间上其实也对不上号 。
第一版《明史》中记录:“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十五字 。
“四库”版《明史本纪》中记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孺投笔,且哭且骂 。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 。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
一四零二年六月十二日,南京城破,建文帝自焚,方孝孺被抓,十三日,朱棣撤出南京城,驻龙潭,十四日,文官集体入营劝朱棣登基,十五日,武将集体入营劝朱棣登基,十六日,诸王孙入营劝朱棣登基,十七日 , 朱棣祭拜朱元璋陵正式登基称帝 。二十五日,凌迟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 。这个时间,朱棣都当了一周皇帝了,还要一个钦定的奸臣来写登基诏书 , 是不是有点不靠谱?
《明史》是满清皇帝审的稿,《明史》的完成,花了康熙直到乾隆等几代皇帝近百年的时间,这中间在干什么?要知道元修《宋史》两年多,明修《元史》花了两年,清修《明史》花了近一百年 , 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可想而知吧 。
诚然 , 永乐帝的确采取了血腥的“瓜蔓抄”来清除建文余党,没法无视 。他也不是个善良的老好人,既除就要除干净,免得春风吹又生 。方孝孺的确是被杀了,但到底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还不好说,后人嘛,总是要塑造出几个有骨气的英雄形象的,否则全都是懦弱无能的文臣 , 岂不是要笑掉人大牙?其实南京城破,是有殉节的大臣的,而且不止一个,但是没有方孝孺,在后人心中,作为江南士人精神领袖的他 , 怎么可以不殉节呢?他必须殉啊,不但要殉,还要殉得特殊,殉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乎 , 方孝孺的故事,由最初的简单几个字,变得越来越精彩了 。民间需要一个英雄形象,而统治者也需要——你看看 , 看看,我再残暴,不至于诛人十族吧,好好做我大清的子民吧,就酱!
历史总是这个样子的吧 , 任人打扮,是真是假,谁又说得清呢?(文/宛如清扬)
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也有说法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 
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
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
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
十族是门生,包括朋友学生等在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