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32篇 荀子32篇内容

《荀子》三十二篇,字字皆词赋 , 句句是精华 。代表着他的政治、教育、道德、天人、人性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极具特色 。其中的《劝学》、《天论》、《性恶》、《王制》最能代表着荀子的思想 。

《荀子》32篇 荀子32篇内容

文章插图
【《荀子》32篇 荀子32篇内容】《劝学》全面地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 精诚专一,持之以恒 。他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百年大计,教育第一 。反对生而知之 , 提倡学而知之 。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种形象的比喻,劝导学生要有广博的学习而锲而不舍,不能局限于老师的教学范围之内 。师从于老师有所超越而后来者居上,才是学业有成 , 这是激励后人勤奋学习的名词佳句,留传千古 。
《荀子》32篇 荀子32篇内容

文章插图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论是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开论述 。不应该过大夸奖天的伟大和颂扬,更不能坐等天的恩赐 。我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其目的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 造福人类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是荀子思想中最有积极进步的意义,是他把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 。
《荀子》32篇 荀子32篇内容

文章插图
《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努力得来的 , 而不是天生就有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 。两者争论两千年 , 各说各有理,学术之争还在继续 。而我始终认为人人都有善性,恶的一面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影响而造成 。至于“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这只能说明是人的本性,是人类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必须所要,并不是人的恶性 。其实两者相争没有必要 , 重在恶者反省自已,改过自新,重归于善 。
《荀子》32篇 荀子32篇内容

文章插图
《王制》中荀子的治国思想,是以儒家的道德思想为主体,结合法家的以法治国 , 融合一起,灵活运用,以此作为治国纲要 。既要为政以德 , 布施天下,让百姓休养生息,丰衣足食,又必须恩威并施,刑罚惩治,奖惩分明 。以富国强兵促进社会的发展,爱民如子,法重如山 。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被封为“后圣”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判,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但是孔子中的不足之处 , 他同样予以批评 。
《荀子》32篇 荀子32篇内容

文章插图
荀子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 注重礼义道德的同时,同样强调法制的重要作用 。他那学术批判兼容并包的思想意识,对儒学的传承和完善创新,居功至伟 。
荀子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应属《性恶》篇,恰与人之初性本善之儒家学说相悖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新闻报道了一个“狼孩”的故事,说是一刚初生的小孩阴差阳错地由一支母狼养大,人的习性便荡然无存,存的只是茹毛饮血的狼性……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的本性并不善,只是后天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已 。当然,说人性本恶 , 也似有失编颇 。但做为儒法集大成者之荀子的性恶论,确实独树一帜,使其学说既有别于儒家又有别于法家,由此而行成的“内法外儒”之价值体系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这是他最伟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