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负了天下人吗

题主错了 。
以仁孝治国才是错误思路 。传统儒家特别强调“内圣外王”,强调道德修养,以仁孝治国,结果呢?产生了大批伪君子,历代王朝的崩溃 , 无非是皇族权贵贪得无厌,贪图享乐,忘记了“水能载舟” , 结果失去人心 , 从而失去一切 。
所以,儒家为代表的这些朴素的,也就是幼稚的治国观点,才真正不利于国家 。
当然,我们不是说儒家一无是处,也不是说儒家毫无贡献 。儒家显然适应了古代社会 , 才得以被皇权青睐 。我们只是要指出儒家的缺点 , 以及它导致中国社会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负了天下人吗】比如 , 个人品德的修养当然重要,但这仅仅适用于个人,适用于民间习俗 。
可是,这些冠冕堂皇的说法,偏偏不适合于治国 。
两个例子为什么呢?因为内在的道德是无法衡量,甚至是无法显现出来的 。比如孔子最推崇的两位古代政治家 , 周公和管仲 。
古人有诗云: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 。
若使当时身便死,千古忠佞有谁知?
周公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亲弟弟 。周公在灭商建国过程中功劳显著 。武王去世后 , 周公为摄政,就谣言说周公要对武王之子、年幼的成王不利 。周公因此被迫离开朝廷 。
周公是孔子的偶像,是功绩牛B,道德也牛B的完美人物 。可这有用吗?如果他当时病死或被杀,他还可能被平反吗?
管仲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政治家 。管鲍之交是历史美谈,可管仲的表现是什么?跟朋友合伙做生意多拿多占,做官屡屡失败 , 作战率先逃跑,追随主公不能从一而终……
两个例子的延续周公的封地就是鲁国,孔子的家乡 。鲁国虽小 , 地位却很高,祭祀礼仪等同于天子 。
可是,周公之后这么一个高度文明的鲁国,先是屡屡被齐国欺负 , 后来三家臣子乱国政 。说好的以德治国呢?
管仲辅佐齐桓公小白,小白对管仲说:“寡人有大邪三,其犹尚可以为国乎?”我是齐国国君,可我有三个坏毛病 。寡人不幸而好田 。寡人不幸而好酒 。寡人不幸而好色 。就是好打猎 , 一打猎就昏天黑地啥都不管,一喝酒就昏天黑地啥都不管,一看见女人就昏天黑地啥都不管……
可 , 就这样的一对君臣,把齐国治理成了春秋战国第一霸主,九合诸侯 , 尊王攘夷,捍卫了中华文明的成长 。连孔子都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没有管仲 , 我们早成了野蛮人了 。或者更惨,成了野蛮人的肉干了 。
那么,治国,比绣花要复杂多了 。古人经常说,文章写得花团锦簇 , 可文章写得好的人,未必能做实际的事情 。曹操的求贤令,重用有才能的人,不问出身,不问品行,正是国家真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至于人才的缺点,有其他方法可以补救监管 。
相反,过于强调仁孝,都可能把管仲这样的真正的大才 , 先给排除在外了 。根本不应该作为遴选人才的第一标准 。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农民,憎恨贪官,贪60两银子就要剥皮充草 。他还把官员的收入定得很低 。这就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 是逼迫官员们整体唱高调,集体贪墨!
以道德标准,取代经世济用标准,是儒家给传统社会挖了一个大坑?。?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 , 几人称王!---曹操《述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