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在工业革命前的时代 , 对于大多数人是适用的 。
工业革命前,人类虽然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的各个不断进化的社会制度,但大多数时间、大多数人都仍处于物质供应匮乏的状态,除了不咋操心吃喝的贵族外 ,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和日常行为都是奔着如何养活自己、如何吃的更饱来的 。
这样的状态,是无法去思考人类命运该如何进展、社会风气该如何规范、社会制度如何建设才能避免不断被均贫富的暴动打断 。
这时,恒产是能产生恒心、保持恒心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
所以,当时有能力、有条件去思考这些事的,只有贵族、大地主之类的“知识份子”;而这些知识份子里 , 又只有很少一部分有能力、有动力去践行自己想法或探索 。
这里,所谓的恒心是指始终如一的坚守自己的道德观并指导自己的行为的人,而前述的条件可见,当不能保证这种思想、意识开始形成时充足的物质供应(有恒产)的话,是很难让恒心扎根并贯彻到人生中去的 。
所以,这句话在工业革命前的各个时期 , 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适用的 。
而少数不适用这句话的人 , 则是那种百年千年难出一人的文明精英——比如,孔子就基本处于没有恒产的状态,但他对社会文明的贡献、对教书育人的持之以恒,无疑都证明了他的恒心是无可置疑的 。
类似的情况,老子连骑的牛是不是朋友送的都不一定,也是身无长物 , 绝对算不得有恒产 。
而当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技术进步,物质供应已经前所未有的保障了很多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能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条件的人口总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恒产与恒心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弱 。
比如 , 很多艺术家、作家,是刻意远离供应丰富的那种物质生活的,宁愿过最简陋的简单生活,不治家产 , 来保持自己的最敏感的感受能力、与社会底层的沟通能力 , 来实现自己艺术创造、反应社会的初衷——这种坚持的初衷,也是恒心的体现 。
所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适用“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句话的比例或许没大改变 , 但无恒产却有恒心的人数绝对会越来越多 。
因为,人类追求的精神自由,就是要脱离物质的束缚 。
除了悖论,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特定范围内成立 。这恒产者有恒心不是悖论 , 所以它一定是在某个范围内是有道理的 。但这个产,肯定不是资产肯定不是不动产 。人是有物质需要的,这是人存在的根本,这些物质资源的保障需要生产出来 。中国人很熟悉一句话,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对于普通人而言 , 在可预期的未来,所需要的物质保障是可靠的,那么他就会安心,心情舒畅就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更高的更好的生产活动,才会有信心规划更宏远的事业 。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的意思 无恒产者有恒心】这个产,是未来的可靠保障,不是当下的凭恃资本,更与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无关 。
——此人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 , 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 , 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
- 形容没有恒心的成语
- 形容人无足够的恒心和毅力的成语
- 形容缺少恒心和毅力的成语
- 形容做事有恒心不知劳累的成语
- 40岁健身能练出肌肉吗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人无恒心,便无恒产
- 形容做事有恒心的人的成语
- 形容有没有恒心的成语
- 形容没恒心没毅力的成语
- 放辟邪侈 放辟邪侈的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