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霜风兰韵香溢远

??
采访人员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评剧|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霜风兰韵香溢远】?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
李兰舫嗓音宽厚宏亮、圆润动听 , 中、高音饱满坚实 , 低音浑厚深沉 , 是白玉霜之后最具代表性的白派演员 。2015年 , 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昔日有个小王祥 , 他母得病躺在床 , 数九寒天身得病 , 一心想吃鲤鱼汤 。 手托银钱无处买 , 脱去了衣衫卧在冰上……二十四孝头一孝 , 留下了美名万古扬……”
在新华区文化馆排练厅 , 市级非遗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传承人、评剧名家李兰舫的女儿伊宝琴 , 正在演唱评剧曲目《刘云打母》 。
那低回婉转的唱腔、优美端庄的身段、典雅大气的演唱风格 , 将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 。 伊宝琴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叹间 , 展示出白派评剧艺术的风采 。 观看的人很难想到 , 眼前这位散发着戏曲魅力的青衣演员已近古稀之年 。
评剧|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霜风兰韵香溢远
本文图片

伊宝琴(左二)和刘化茹(右一)与群艺评剧团团长郭志成(左一)、主任李明彦(左三)正在排练经典剧目《砸粥缸》
“大哥”和“老兄弟”
于1909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的评剧 , 历经百余年蜕变 , 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 , 代表了艺术家们各自的演唱风格 。
由白玉霜创立的白派唱腔艺术可谓群芳之首 ,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唱红了京津冀 。 1934年 , 白玉霜曾把评剧带到上海 , 倾倒了上海的观众 , 被誉为“评剧皇后” 。
原沧州市评剧团主演兼团长李兰舫 , 是白玉霜的金兰姐妹 , 也是中国评剧白派艺术的第一传人 , 演唱方法上深得白玉霜精髓 。
“我的母亲11岁拜师京剧喜连成科班大师兄雷喜福学习京剧老生 , 在发声、吐字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 12岁时 , 她拜师赵月楼改学评剧 。 ”伊宝琴说 , “赵月楼的风格是大口落子 , 经他教授的弟子很多都是出类拔萃的 , 有刘翠霞、爱莲君等 。 在赵门时期 , 母亲在评剧的嗓音、形体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 ”
李兰舫13岁时到白玉霜的戏班 , 被白派风格所吸引 , 于是改唱白派 , 又将刘派《井台会》改为白派唱法 , 之后声名鹊起 。
她为白玉霜“打里子”活儿 , 并成为结义姐妹 。 按当时的称谓 , 李兰舫称白玉霜“大哥” , 白玉霜则叫李兰舫“老兄弟” 。 白玉霜非常喜欢这个小妹 , 她的行头、头面都给李兰舫使用 。
与白玉霜同台演出就要求同调同弦 。 李兰舫因此重新练声 , 在白玉霜的指导下 , 她将白派的共鸣发声唱法精髓、行腔归韵牢牢掌握 。 白派艺术中各具特色的唱、念、做、舞 , 被李兰舫演绎得惟妙惟肖 。 在二人同台对唱《绣鞋记》《打狗劝夫》时 , 可谓精彩绝伦 。
受白玉霜的委托 , 李兰舫稍有闲暇便教授小白玉霜白派的经典剧目 。
评剧|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霜风兰韵香溢远
本文图片

伊宝琴
成为“白派”另一支
由于李兰舫对戏剧方面多所涉猎 , 加之深得白玉霜的真传 , 她的天赋条件和艺术才能得以发挥 。
“我母亲从18岁开始自己挑班 , 演出了很多白派剧目 。 在演出实践中 , 她结合自已嗓音特点 , 形成丹田气足、收放自如、宽而亮、共鸣力度大、层次鲜明的艺术风格 。 她在遵循白玉霜唱法的同时 , 融入了自己嗓音宽、厚、亮的优势 , 拓宽了音域、提高了调门 , 使得唱腔更加饱满、洪亮 。 在《玉堂春》《潘金莲》等戏中 , 白玉霜的唱腔音程紧凑 。 而我母亲为了丰满人物感情 , 将音程放慢 , 这样 , 更舒展、更有力 。 ”介绍着李兰舫的艺术风格 , 伊宝琴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