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苗怀明:重读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红学经典重读之八)

《红楼梦悲剧之演成》一文专论《红楼梦》的悲剧 。 《红楼梦》写了一场大悲剧 , 这可以是多数读者的一个共识 。 这场悲剧的本质和性质是什么?它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对此则因各人的理解不同 , 众说纷纭 , 至今未有定论 。
牟宗三|苗怀明:重读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红学经典重读之八)
本文图片

牟宗三
作者认为“在《红楼梦》 , 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 。 这个问题也就是人生见地问题 , 也就是支持那部名作的思想主干问题” , 故此结合文本 , 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 所提出的一些见解颇有参考价值 。
与同类著述相比 , 该文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对高鹗及后四十回的评价 。
他认为“高鹗的见解高 , 技术也不低” , 明确说自己喜欢后四十回更甚于前八十回 。 众所周知 , 随着胡适《红楼梦考证》的面世 , 高鹗及后四十回逐渐成为红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 胡适认为高鹗是后四十回的作者 , 所写不少地方与前八十回不一致 , 对其多有批评 。 人们基本接受了这一观点 , 因而对高鹗的评价也比较一致 , 那就是基本上以批评为主 , 贬多褒少 , 认为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 。
作者则不然 , 他认为后四十回对前八十回具有点睛之功 , 完成了全书的大悲剧 , “若没有高鹗的点睛 , 那辛酸泪从何说起?所以全书之有意义 , 全在高鹗之一点” 。
其实无论是胡适还是鲁迅 , 他们在指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人物情节不一致的同时 , 也都正面肯定其完成全书悲剧的意义 。 遗憾的是 , 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 , 人为放大高鹗及后四十回的缺憾 。
牟宗三|苗怀明:重读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红学经典重读之八)
本文图片

《周易哲学演讲录》
牟宗三对其加以强调 , 从正面肯定高鹗及其后四十回的功劳 , 这在对高鹗一片骂声的当时是难能可能的 。 他的这一看法后来林语堂在其长文《平心论高鹗》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
二是对《红楼梦》悲剧的认知 。 作者提出导致《红楼梦》悲剧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人生见地之冲突” , 一个是“兴亡盛衰之无常” 。
关于前者 , 他认为“在中国旧作品中 , 表现人生见地之复杂与冲突无过《红楼梦》” , 《红楼梦》的悲剧与其他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同 , 它不是“善恶对抗的悲剧” , 在作品中 , “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 , 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 , 书中所写“在为人上说 , 都是好人 , 都是可爱 , 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 。
但是由于每个人“性格之不同 , 思想之不同 , 人生见地之不同” , “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 , 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 , 不能反躬 , 不能设身处地 , 遂至情有未通 , 而欲亦未遂” , 由此产生悲剧 , 这是“最悲惨的结局”、“真正之悲剧” 。
牟宗三|苗怀明:重读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红学经典重读之八)
本文图片

牟宗三熊十力往来信札
应该说 , 这个观点是极有见地的 , 更契合作品自身的实际 。 长期以来 , 人们往往习惯于将《红楼梦》悲剧的解读意识形态化或者政治化 , 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来解读 , 刻意强调人物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 要么变成对封建家族罪恶的控诉 , 要么变成对封建礼教的的声讨和批判 , 将作品人物之间的思想、性格层面的冲突刻意拔高 , 贴上政治标签 。
无论是清末民初 , 还是建国之后的几十年间 , 这种做法很是流行 。 这种理解固然让作品的思想显得有高度 , 但并不符合作品的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