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羊抵头鼓舞艺术风格粗放、朴拙 , 独具特色
本文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抵头鼓舞:“跳”进非遗的民间舞蹈】羊抵头鼓舞表演者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耐力
本文图片
羊抵头鼓舞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 兼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本文图片
舞者多采用“弓步” , 动作迅捷 , 跨步前冲
在菏泽东明王菜园村有这样一种鼓舞 , 舞者以四人一组 , 时而后撤各自敲击 , 时而聚集斗鼓震天 , 还伴有声声长号 , 像极了群羊啼叫 , 这就是黄河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抵头鼓舞 。
羊抵头鼓舞是一种民间舞蹈 , 据考证源于战国时期 , 是古代军队中流行的一种鼓乐 , 属于山西盘鼓的一个支派 , 因舞蹈气势刚劲、雄壮 , 动作似羊抵头而得名 。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大批民众从山西洪洞县迁至现东明大屯镇王菜园村 , 羊抵头鼓舞也随之传入 。 2009年 , 羊抵头鼓舞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艺术风格独具特色
羊抵头鼓舞起初称为“四翻鼓” , 乐队规模较小 , 因当地村民素爱习武 , 遂将武术融入舞蹈 , 增大了动作的幅度 , 丰富了舞蹈内容和表现语言 , 经过几代艺人传承发展 , 羊抵头鼓舞基本成熟 。 羊抵头鼓舞舞者整齐、伴奏完整、技艺娴熟 , 在艺术风格上近于原始、粗放 , 朴拙而独具特色 。 传统的“跃起四鼓撞”“对脸弓箭步”“抛接鼓槌”及“五步四翻”的鼓点 , 以粗中见细、俗中见雅而见长 。 当地有“看鼓队 , 听鼓锤 , 见了羊抵头不瞌睡”之说 。
据考证 , 羊抵头鼓舞是古代军队中流行的一种鼓乐 , 起源于战国时期 , 后来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表演被传承下来 。 元朝末年 , 统治阶级对百姓残酷压榨 , 洪水泛滥 , 天灾人祸 , 山东、河南一带百姓沦为难民 。 当时的山西战乱与天灾较少 , 于是难民逃荒到山西 , 当时比较富裕的山西洪洞县成为移民最多的地区 。 后来 , 明朝建立 , 为了巩固政权举行了大规模的民众迁徙活动 , 洪洞县因为人口稠密、交通便捷 , 于是有很多人被迁至山东、河南一带 。 羊抵头鼓舞就是在这个文化融合时期 , 流传到菏泽东明县 , 并得以发扬光大 。
羊抵头鼓舞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 将舞蹈、武术、器乐演奏等融为一体 , 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 兼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 羊抵头鼓舞的演奏乐器主要是大鼓 , 另外有尖子号、铙、镲和锣等打击乐器 。 所用的鼓很大 , 大铙重8公斤 , 尖子号长1.2米 , 伴奏乐声音高亢、粗犷 , 舞蹈动作幅度大 , 表演氛围热闹 , 对舞蹈队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 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耐力 。
边奏边舞 , 场面壮观
当几十面大鼓、铜器及尖子在一起演奏时 , 气势十分宏大 , 远听像惊雷 , 近听如万炮轰鸣 , 有一种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 羊抵头鼓舞气势浑厚、风格沉稳粗犷 , 舞蹈动作很像两只公羊互相抵抗 , 鼓队表演者把鼓斜挎在腰腹部 , 鼓面朝上 , 用两只鼓槌一边按照鼓点演奏 , 一边变换着多样的队形 。
其表演形式一般分为原地表演与行进表演 。 原地表演时 , 鼓手每四人分为一组两两交叉相对 , 数组排成方队 。 铙、镲、锣等乐器分列两旁 , 尖子号分为四组 , 置于方阵四角 , 观众环绕四周 。 表演起来 , 锣鼓震天 , 气势宏大 , 场面壮观 。 行进表演时 , 鼓队排成四路纵队 , 最前面是鼓 , 中间是铙、镲 , 锣等打击乐器 , 最后是尖子号 , 边行边奏边舞 , 步伐随着鼓点 , 讲求动作协调一致 , 整齐划一 。
- 孝义|孝义税务:税惠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行稳致远
- |花建:文化遗产变文化资产需破解“基因密码”
- 玉雕|何去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
- 诗歌|花建:文化遗产变文化资产需破解“基因密码”
- 杜甫|花建:文化遗产变文化资产需破解“基因密码”
- 故宫|“故宫人”讲述“故宫与文化遗产”故事
- 文化|“故宫人”讲述“故宫与文化遗产”故事
- Apollo|路易威登威尼斯双年展路易威登支持当代艺术,守护威尼斯文化遗产
- 北京故宫|一座世间仅有的皇城,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见证着历史的进程!
- 实体书店|东城区成立实体书店发展联盟,郑欣淼与单霁翔深谈“文化遗产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