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1章个人体会感悟 道德经第十六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天道是无形,却始终存在、作用于万物之中,始终用秩序推动这万物的生长和死亡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
帛书中“夷”作“微”,“微”作“夷”,位置正好互换了一下,从其本义上讲,帛书比较准确 。
微,《说文》注曰:“隐行也 。”是指没有行迹可察 。
夷,《说文》注曰:“平也 。”其本义是指 , 一望无际,空旷得什么也看不见 。
希,本义是指罕见、少,几乎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
搏,《说文》注曰:“索持也 。”是指摸的意思 。
这句是讲天道的特点 , 说天道是用力看也看不到,这叫作微;用力听也听不到,这叫作希;伸手仔细的摸也摸不到,这叫作夷 。
夷、希、微 , 都是细小、微小 , 感官感觉不到的意思 , 天道就是这样的特点 ,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帛书中“诘”作“计” 。
诘 , 问之义 。
一,是指道 。
道既然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也就没办法追问了,故可以判断,道是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
皦,《说文》注曰:“玉石之白也 。”这里引申为明亮、光亮义 。
昧,《说文》注曰:“旦明也 。”是指清晨还没有完全亮起来的时候 , 这里引申为昏暗不明之意 。
这句还是说天道 。
浑然一体的天道 , 从上面看,它不显得明亮;从下边看 , 它也不显得昏暗 。
【绳绳兮不可名 , 复归于无物 。】
绳 , 《说文》注曰:“索也 。”这里第一个“绳”取其本义“索”的意思,第二个“绳”按动词理解 。
这句皆上文 , 从上面看不显的明亮,从下面看不显得昏暗,索也索不住,描述也没办法描述,最终归于无物,好像什么也没有一样 。
结论是什么?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道的形状,没有任何形状,它有可以成为任何形状;道的形象,没有任何物质存在的形象 。
那么 , 道到底存不存呢?
存在 。道已经进入了惚恍的境界 。惚恍 , 若有若无,闪烁不定之意 。
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还索不住,但又始终作用于万物当中,客观存在着,就是这样若有若无的样子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惚恍之境的道 , 看不见它的头,不知道该去哪里迎接它;跟随它吧,有不见它的尾,不知道该怎么跟 。
道又是五首无尾,不可迎,不可随 , 只能用心去感知它的存在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这道亘古有之,从一开始它就存在着,掌握了这道,就可以驾驭万事万物了 。
【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
探寻万事万物的起源,以及天道的演变规律,这就是天道的秩序 。
任继愈先生注解认为“道纪”是道的规律,刘军宁先生认为“道纪”是天道的秩序 。
道纪,是道的规律或秩序 。
何为道的秩序?
刘军宁先生认为,天道的秩序本质上是一种超验的道德秩序,它从根本上规范人与天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也就是说,天道的秩序的本质是道德秩序 。
在道德秩序的基础上,又会延展出政治秩序、社会秩序等各种规范行为与事物发展的秩序 。
而这些秩序的建立 , 因为天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索不住,故需要在不断试错过程逐渐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