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其中大多数语句以“子曰”开头,记的是孔子所说的话 。但《论语》不是孔子写的 。而是在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生前的教导整理而成的孔子的言论 。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论语》在汉代时期,有三种版本,就是因为由不同的孔门第子抄录而有所差别 。这三种版本,一种是《古论语》,是从孔家墙壁中所得 。秦始皇焚书之时 , 孔子的后代把一些书籍藏在墙壁中 。到汉武帝时期 , 被封为鲁王的刘余要扩大自己的宫殿 , 便把孔家的墙壁给折了 。从墙壁中得到了大量的古籍,其中就有论语 。
除了这个版本之外,当时还有《齐论》和《鲁论》 , 前者是齐国人所传,后者为鲁国人所传 。内容稍有差别 , 大体相似 。现在我们所见的《论语》是《鲁论》 。
《论语》中的言论 , 也不全是孔子所说,比如第十九《子张篇》,就是子张与子夏的言论 。二人所言,虽不是孔子所说,但也与孔子的思想相吻合,是学生对老生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
子夏的门人问子张,怎样与人交朋友 。子张问他 , 你老师子夏怎么说的?这个学生说:“我老师子夏认不,品德好的,就与之交朋友 。不好的,就算了” 。子张说:“我听说的不是这样 。假如我是品德高尚之人,那我有什么人容不下呢?如果我自己德性不好,人家也不会愿意与我交朋友,我又如何去拒绝别人呢?
子张和子夏谁对谁错呢?两个人都对,子夏是信守孔子所说“无友不如己者”,而子张说的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两个人的观点,看似打架,实际上说的是人生的不同阶段 。年轻的时候 , 自己的世界观没有形成 。交朋友当然要交三观正的 。如果交到三观不正的,被他带坏了 。年龄大了,世界观形成了 , 就可以和任何人交朋友,这时,你就不会被别人带坏,反而可以把坏人带好 。这就是孔子的思想 。
至于《论语》为什么称为圣贤书?每种经典的称呼,都是在一种文化的范畴之内 。儒家经典,是站在儒家的话语体系内对它的评价 。儒家人格修养的最高标准,就是做圣贤 。最高一级的是圣人,次一级的是贤人 。再往后就是普通人了 。孔子在儒家体系内,被称为圣人,他的弟子们号称为七十二贤人 。圣人和贤人 , 合称圣贤 。于是,《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被称为圣贤之书了 。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文章插图
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结合之后,因为儒家讲究内圣外王,所以,现实中的皇帝 , 就被称为圣上 , 就是“圣人在上位而天下治”的意思 。皇帝称为圣人 , 辅助皇帝的大臣,就成为贤人,贤臣 。
成圣成贤,是要经过学习和修养才能达到的 。他的路径就是大学中的八个条目,格物 ,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 平天下 。所以,要当官也好,要成为名臣也好 , 都要自身修养做起 。这就是读圣贤书,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朝的王阳明,以及清朝的曾国藩,人生的理想都是做圣人 。这是儒家的体系 。
如果是道家,他们就不是做圣贤 。他们的追求更加超越 , 他们的体系中,圣人可能就不是最高的,比圣人高的,还有神人 , 至人 , 真人等等 。比如,道家的张三丰,人们尊称他为张真人,就是道家的体系 。
如果是佛家,所追求的是成罗汉,成菩萨,成佛 。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有不同的称呼 , 不同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