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纯干货科目二易混淆知识点,科目二必背十句口诀 直播](http://img.ningxialong.com/240510/1F25V4T-0.png)
文章插图
小编今天给大家总结整理了科目二中一些容易弄混的知识点概念 , 和常常出现在题目题干中容易让你判断错误的说法,搞清楚这些 , 就能避免基础和细节上的判断失误,月底就要考试了,一定抓紧时间!
易混淆知识点讲解
1.强化、消退、惩罚
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 。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 , 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正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 。
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 。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
2.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可把迁移分为: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 。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 。
根据是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 。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 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 。
3.感觉阈限、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
绝对感受性: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
差别感受性: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
4.记忆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长时记忆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 。
5.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
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 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6.思维的间接性VS概括性
思维的间接性: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例如 , 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听诊、化验、切脉、量体温、量血压,以及利用各种医疗器械为中介,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地判断 。
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 。例如各种概念 , 都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抽象概括 。
7.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感觉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
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 。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矩形,处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暗淡些 , 处在黑色背景厂看上去明亮些 。
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 , 产生继时对比 。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橘子,觉得柑橘很酸 。
单选题和辨析题的那些坑
1.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解析】:说法正确 。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又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1)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唬?)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没有单纯的知识教学 。
2.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
【解析】:说法错误 。
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 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但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 , 而是相对独立性 , 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 。
综上所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 受到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制约,题目说法错误 。
3. “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证明,环境因素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
【解析】:说法错误 。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为其提供现实基础,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 但孟子的成就也与孟子本人的努力、天赋和孟母的教育等很多因素有关,不能由此推断出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 。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
4.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解析】 :观点正确 。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所以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
5.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
【解析】:说法正确 。
教育尽管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制约,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即具有对民族教育传统的历史继承性,教育所继承的一切,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
综上,题干说法正确,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体现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6.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
【解析】 :说法错误 。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但是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决定人的发展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
因此题干表述错误,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而非遗传 。
7. 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
【解析】:说法错误 。
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于所要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但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诸方面平均发展 。德育是方向,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惶逵饔氖凳┨峁┙】祷 。幻烙屠投际踅逃堑隆⒅恰⑻宓木咛逶擞糜胧凳? ,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
8.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 。
【解析】:说法错误 。
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而不是完全没有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 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本题说法错误 。
9. 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 , 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 , 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
【解析】:说法错误 。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 认为道德发展水平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逾越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都处于习俗水平;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 。
因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顺序固定 , 但发展速度及水平因人而异,题目说法错误 。
10. 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 。
【解析】 说法正确 。
品德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 。其中,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 , 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 , 起着催化剂和内在动力的作用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道德情感也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
11. 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
【解析】:说法错误 。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 , 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综上,以上说法错误 。
12.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
【解析】 :说法错误 。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
综上,该说法错误 。
13. 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
【解析】 :说法错误 。
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 。
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除受智力水平影响以外,非智力因素诸如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等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所以 , 并不是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
14.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总是一致的
【答案】说法错误 。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 。
15. “江山易改 , 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可以改变的 。
【解析】:说法错误 。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是人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特性 。
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 在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个性特征,都会对气质的改造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 ,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然后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其顺利发展 。
16.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
【解析】:说法错误 。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所产生的迁移并非总是正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例:同样的26个字母,学习中文发音之后再学习英文发音会负迁移 。
17. 前摄抑制是逆向负迁移
【解析】:说法错误 。
1.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所以前摄抑制是顺向负迁移 。
2.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 所以倒摄抑制是逆向负迁移 。
18. 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
【解析】:说法错误 。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分散是也叫注意的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一方面,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是需要经过训练和培训才能形成;而注意的分散是被无关事物所吸引,是被动产生的结果 , 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
综上,题干说法错误,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不同 。
19. 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
【解析】:说法错误 。
【教资纯干货科目二易混淆知识点,科目二必背十句口诀 直播】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是不同的,前者是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后者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把注意从注意对象转向不应该注意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是有意识的,主动的,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注意的分散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消极的影响 。
- 地热管道多久清洗一次,注入纯净水的地暖多少时间清洗一次
- 纸袋纯牛奶加热的正确方法 纸袋纯牛奶可以放水里加热吗
- 水是纯净物吗 水是不是纯净物
- 以纯品牌简介 以纯品牌介绍
- 荞麦面不加面粉可以做馒头吗 纯荞麦馒头可以不放面粉吗
- 单依纯|凭什么?单依纯出道三年两度登上春晚,有人扒出了她的家庭背景
- 纯棉衣服怎么洗不掉色 加点食盐就很管用
- 夏天穿冰丝和真丝的睡衣哪个更凉快 夏天睡衣冰丝的好还是纯棉的好
- 纯净水保质期多长时间最好 纯净水保质期多长时间
- 卫岗纯牛奶是真牛奶吗 纯牛奶是真牛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