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物间》—李逸

|《?杂物间》—李逸
本文图片

【|《?杂物间》—李逸】杂物间
作者 | 李逸
“吱嘎——”伴随着一串刺耳的摩擦声 , 锈住的门被缓缓推开 。 午后暖黄色的阳光涌进了昏暗的屋子 , 借以空中飘扬的尘埃晕染成一道明朗的光柱 。 我蹑手蹑脚地从门缝里挤进屋内 , 扑鼻而来的是那专属于古老物件的气息 , 那是陈年往事积下的尘埃 , 是时光流转裹上的包浆 , 是历经岁月磨洗后留下的暗香 , 令人安神 , 思绪飘扬 。 任何一种香水都无法比拟这种气味 , 它是老家院墙上的斑驳 , 是图书馆古籍中的思想 , 亦是博物馆文物里的沧桑 。
我喜欢到杂物室里翻看旧物 , 它就像一个神秘莫测的时光隧道 , 让我能够一睹前人是如何生活、工作、学习 。 了解前人的一颦一笑 , 领会他们的一悲一喜 。
|《?杂物间》—李逸
本文图片

打开柜子 , 一捆捆书籍映入眼帘 。 拆开来看 , 原来是父亲的大学课本 。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英语》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 翻开来看 , 马哲课本的扉页上赫然写着“马克思万岁!六十分万岁!”我不由得哑然失笑 , 原来作为学习委员的父亲也有这样的摸鱼想法 。
突然 , 一张泛黄的信封从书中飘落 , 我俯下身将其拾起 。
起身时 , 手中的信封不知为何变得簇然一新 , 再定睛一看 , 我竟是身着绿色的邮差服 , 置身于老家的街头 。 街上的人们熙熙攘攘 , 身下的二八大杠前筐中装满了各种信件 。 面前那个淳朴的农妇 , 居然是记忆中已逐渐模糊的奶奶 , 她身上灰蓝色的衬衫朴素而又整洁 , 疲惫的双眼流露出真挚的希冀与恳求 , 双手紧紧握住我的右手说:“小伙子 , 麻烦你了 , 请尽快送到我儿子手中去吧 。 ”她的手布满老茧 , 坚实而又温暖 , 我从没握过这样的手 。
在那个电话都还未普及的年代 , 信件就是远在他乡的亲人间最重要的联络方式 。 所谓“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一封薄如蝉翼的家书 , 承载了一位母亲深沉的爱之后 , 重若千钧 。
|《?杂物间》—李逸
本文图片

肩负着这神圣的使命 , 我大义凛然地踏上了送信的征程 。 乘上公交车 , 售票员亲切地唤我“同志” , 我靠在车窗边 , 往外张望 。 旷远的天空云卷云舒 , 路边的房屋鳞次栉比 。 卖冰棍的大爷正和蔼地将手中的冰棍递给面前的小孩 , 成群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改革开放奔小康”标语下经过 , 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微笑 , 清晨熹微的韶光将他们的眼睛映得熠熠生辉 。
历经几番辗转 , 终于来到了父亲大学宿舍的门口 , 我深吸一口气 , 向宿舍门抬起了手……
“砰砰砰”急促的敲门声和父亲的喊叫在门外传来:
“你这浑小子 , 还不去写作业 , 跑到杂物间里干什么?”
拉开门 , 我仿佛还是那邮差一般 , 将那封泛黄的信郑重地递交到父亲手中 , 他下意识地拆开来看 , 半晌 , 一言不发 。 我绕到父亲身后 , 凑拢上去 , 纸上除了娟秀工整的字迹 , 还有密密麻麻的印痕 , 令人费解 。 可仔细辨认下 , 那印痕居然和原文内容别无二致 , 在父亲的解释下 , 我才知道了原委 。
|《?杂物间》—李逸
本文图片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 , 能填饱肚子已是万幸 , 大多数人都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 勤勤恳恳地从贫瘠的土地里刨出生活的希望 。 奶奶文化程度不高 , 想写出一篇文绉绉的家书 , 要将那么多担忧和思念揉碎成一个个方块字 , 再依次组装成一个个通顺的句子 , 这一切对奶奶来说难如登天 。 本可叫人代写 , 可她固执地认为通过他人的手写出来的东西缺少了应有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