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孤独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孤独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是《增广贤文》摘录二十四通俗演义中第四回《尧让舜舜让禹总为斯民》的开篇诗:“百岁光阴似水流,道高德重把名留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 。在摘录时,作者作了改编 。
在《增广贤文》,由《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演变而来 。盛传于明朝 , 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改编,增补,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做过重新修订,成为正式的版本 。
古代的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只是在文人之间传播 , 影响面有限 。在明朝万历年间,喜剧发展 , 流行广,从关汉卿的《牡丹亭》里的唱词:“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于儿孙争财产”,改编成“儿孙自有儿孙福 , 莫为儿孙作远忧” 。
《增广贤文》,作为道家儿童的启蒙教育书籍 , 对经典语录,流传甚广 , 远远超过了戏剧传播 。
《增广贤文》 , 摘录的是改编后的经典语录,历史典故,生活哲理等内容 。因为它是道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书籍 , 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儿童诵读,背诵 。在明朝 , 清朝 , 民国初年,不仅流传广,而且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
《增广贤文》,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 , 而且,是人生经验的总结 。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
《增广贤文》,虽然无从考察作者是谁,但是,对作者的传说 , 却是广为流传 。
据说作者是一个文人,被判了死刑 。在处决他以前,官员惦记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文人 , 产生了怜悯之心,满足他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写下来 。
他悲愤交集 , 一气呵成 , 写下了《昔时贤文》 。因为这本书 , 官员把它交给了皇上,被皇上特赦了 。
为什么要扯这么远呢?是因为,我们只有了解了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才能够把它从流行的,时髦的语言区分开来 。我们才能够从这句话的演变,深入浅出地理解这句话的的意义 。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为什么会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能够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 。
对于悠久的古代文化,外国文化,我们如何去吸收呢?鲁迅先生周树人,在《拿来主义》中,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拿过来 , 然后去其糟粕,吸其精华 。
“儿孙自有儿孙福”,揭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历史发展规律 。告诉人们:老一辈人,必须明白是儿孙比自己有作为,他们能够自己去创造幸福生活 。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存在“儿孙不如我”的意识 , 强迫儿孙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束缚了儿孙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创造幸福的能力 。出现了生活不能够独立的巨婴 。因为溺爱子女,不放心子女 , 形成了啃老一族的中年人 。
“莫为儿孙做马牛”,理解这句话 , 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啦 。根据这句话演变的历史,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做法 , 得到不同的结局 。
“莫为儿孙做马牛” , 这句话的含义深刻 , 意味深长 。作为普通的老百姓 , 所能够做的,一般是“像马牛一样,累死累活地积累财富,而自己吃的是草 , 挤的是奶” 。另一方面,是自己人到暮年,不能够颐养天年,而是像马牛一样供儿孙驱赶 。就像《伏尔加河上的前夫》 , 蓦然地望着远方,不知道何时才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