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区分

赞同其他答主的观点 。在东周时期,中原主要分为两季,并不是只有“两个季节” , 比如孔子就说:夏虫不可语冰 。说明那时候 , 是有夏季和冬季的 。但夏季和冬季,并不占主导地位 。分为春秋两季,春天耕种,秋天收获 。这就是一个“春秋”,也就是一年 。
春秋,翻译为现代的人话 , 就是“纪年” 。战国,翻译成现代语就是:战乱纷纷的年代 。
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呢?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天下观、是非观、人文观、生存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区分】例如,我们说我们追述自己的民族起源,我们的民族性格,就是战国时期形成的 。而不是春秋时期 。我们说华夏先民,形成我们这一支的先民,形成我们今天性格的先民 , 指的也是战国时期的老祖先们 。而不是春秋时期 。难道春秋先民就不是我们的先祖么?显然也是 。但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性格起决定性作用的,直接导致我们今天民族性格形成的,一定是战国时期的先民 。
在同一个朝代(东周),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人文阶段,并且较大的差异,那么人们就要给他做一个划分 。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就会找究竟是什么历史事件,导致了两个历史阶段的形成?要知道,当时的天子王畿,并没有发生改朝换代,不像后来的:曹魏代汉、李唐代隋 。蒙元伐宋、朱明伐北元、满清入关这种“天”大的事情 。但还是发生了次一级,仅次于改朝换代的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这两起事件并称,才构成春秋和战国的分界 。其实两件事情,并不是同一年发生的,而是有几年的间隔 。这之前的诸侯国名字、占的地方是相对稳定的 。这之后的诸侯国也是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 。所以就被历史学家当作“春秋战国”分界的历史事件 。
春秋和战国,遵奉的都是姬姓周天子 。天子王畿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革 。但最大的诸侯国晋国瓦解了 。最亲的姻亲诸侯国齐国被诸侯国大夫篡权取代 。说明这时候的周天子,对天下的无可奈何 。对诸侯的无可奈何 。只保留着一个尊贵的称号,并没有决定一个诸侯国权力的能力了 。
虽然进入春秋时期 , 王权已经开始旁落 , 但周天子的余威尚在 。诸侯国从礼仪、礼节上,还是需要朝觐周天子的 。除了几个特大、特硬的诸侯国,其他诸侯国,不朝觐周天子 , 是会被“联盟”讨伐的 。比如齐桓公伐楚 。
而到了战国 , 除非诸侯的利益需要去朝觐周天子,朝觐周天子能获得想要得到的利益,否则没人会去朝觐周天子 。
春秋有诸侯匡扶正义尊王道,战国就玩不起来 。
春秋的征伐 , 需要找理由,以“天子”的理由,诸侯伯长的名义 , 行征伐大权!
战国都是各自为战,连找理由,都不以“天子”的理由作为正义的出发点了 。
春秋的征伐战争讲礼仪,诸侯之间看作一家人 。战国的征伐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占据对方土地为主 。
春秋在名义上 , 诸侯还要效忠周天子 。到了战国 , 名义上尊周天子,但没人效忠了,就连名义上的效忠都没有了 。
春秋看中出身,看中出身的传承 。战国看中利益和效忠 。看你效忠于谁 , 以何谋生,比出身更重要 。
春秋的起始点,我认为是郑庄公射周天子开始的 , 春秋虽然周天子威望大不如前 , 不过至少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 还没完全礼崩乐坏 。各大小诸侯国虽然也存在吞并,也不太严重,总体还是贵族政治,称霸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