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淮河到扬子江,300件文物见证城市文明发展

人类文明 , 与河流密切相关 , 彼此交融 , 绵延不绝 。 由东至西贯穿南京的秦淮河 , 汇江入海 , 滔滔江河 , 浩浩汤汤 , 千万年来奔流不息 , 滋养着南京 , 孕育着这座城市的文明 。
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 , 南京市博物馆承办的“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 , 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正式开展 。 展览展出300件(套)文物 , 绝大多数都是首次亮相 。
依托长江 , 300件文物描绘古代南京发展历程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300件文物见证城市文明发展】秦淮河的源头附近 , 发现了60万年前的南京人;秦淮河中游 , 那里是建都之前 , 南京人重要的生活区域;秦淮河的下游 , 孙吴在此建都 , 秦淮河在此汇江入海 , 郑和在此扬帆起航 , 走向世界 。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 , 江河奔流的轨迹 , 神奇地与城市文明发展的阶段相呼应 。 而此次文物特展 , 也正是按照这个脉络来布展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展览共分为“大江来从万山中 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 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 形胜争夸天下壮”和“从今四海永为家 不用长江限南北”4个单元 , 描绘了南京过去依托于长江 , 由江南聚落发展为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历程 。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300件文物见证城市文明发展
本文图片

60万年前南京直立人Ⅰ号头骨化石 。 南京市博物馆供图
从60万年前的南京直立人Ⅰ号头骨化石到6000年前的三足陶鼎、有孔石斧、玉璜 , 从4000年前的玉饰件到战国时期的郢爰 , 从六朝的青瓷书刀、金指环、人面纹瓦当到明朝的各种金饰件……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汇聚了来自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市博物总馆4家文博单位的300件(套)文物 , 绝大多数都是首次从库房走向公众 。
两件化石 , 让60万年前“南京始祖”露真容
秦淮河 , 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 。 古称龙藏浦 , 汉代起称淮水 , 唐以后改称秦淮 。 秦淮河有南北两源 , 北源句容河 , 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 , 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 , 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 , 由东向西横贯南京主城 , 南部从西水关流出 , 注入长江 。
据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岳涌介绍 , 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的地点距离秦淮河北源很近 。
1993年 , 汤山葫芦洞中发现的两件直立人头骨化石及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震惊世界 , 是中国古人类研究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 , 说明在几十万年以前 , 原始先民就开始在南京地区生息繁衍 。 Ⅰ号头骨主人为女性 , 距今约60万年;Ⅱ号头骨主人是男性 , 距今约30万年——这对男女头盖骨化石相隔仅5米 , 在同一化石点发现两性人种 , 全世界仅有南京一处 。 南京汤山葫芦洞直立人化石地点的考古发掘收获 , 包括直立人的颅骨化石、牙齿化石 , 以及同出的15种动物化石等 。 这一发现填补了直立人化石地点在江南的空白 , 对研究我国境内直立人的分布及其演化模式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 这一发现曾被评为1994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这次展览 , Ⅰ号头骨和Ⅱ号头骨 , 都会展出 。
南京直立人化石地点 , 在我国古人类演化序列中占据重要位置 , 为探寻中国人类起源、演化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次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所谓“砾石石器传统” , 其内涵与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传统完全不同 , 但创造该旧石器时代文化传统的人群至今不能确定 , 南京直立人正是解决其难题的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