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毛遂自荐的例子 古代自荐的例子

行卷与干谒诗:唐代文人的自荐书及其特点首先谢谢邀答 。所谓自荐书,即是个人为了谋职上位而自我推荐的书文 。在我国历史上,文人自荐书渊源悠久,千姿百态 , 而其大放异彩的时期 , 当数最为革新、开放、包容、自信的大唐盛世 。在唐朝 , 除了一般书信形式的自荐书外,有两种特殊的自荐书形式蔚为大观:行卷与干谒诗,后世影响深远 。

古代毛遂自荐的例子 古代自荐的例子

文章插图
(一)行卷:唐代科举制下独有的自我举荐社会风尚
古代自荐书称之为“行卷”(或“投献”),其称始于唐代 。指文人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投诸名流、显宦甚至是皇帝,以争声誉,以博科举及第 。
唐代进士考试,主考官阅卷时所遵循的录取标准有三:现场试卷成绩、平日文学名声和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以及自己的熟人的举荐意见 。这就是说,不仅在阅卷现场 , 考生信息对主考官完全公开,而且在考试前,主考官人际圈子中的熟人,也可以公开向其推荐考生 。因此考生到京城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纷纷将自己的文章写成卷轴 , “投献”于达官显宦等京师名流,企望获其青睐 , 并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或主考官举荐 , 从而增加及第可能 。而相对于常科,天子下制诏举选的“制科”考试,既举士,亦选官 , 是登上仕途的终南捷径,但是要求无论荐举还是自举 , 均须由现任官员担保,于是进士落第举子、前进士、前资官、现任官等纷纷加入其中,争相向皇亲国戚、朝廷重臣投献自己的作品 。这便形成了京城考前一道颇为独特壮观的风景线:文卷如人潮般行来过往,在士子与名流之间投来递去,故得名“行卷” 。
行卷作为社会风尚流行全国 , 即“行卷制”,始于唐高宗时期 。最初其文体多样,涵盖诗词文赋、传奇小说等 。玄宗以后,由于进士考试逐渐偏重以诗赋为主,因此“行卷”亦多为诗赋 唐诗中很多有名的作品都属于行卷诗 。
唐代“行卷”,典故多多 。其中大诗人白居易早年的一段经历,形象地诠释了“行卷”功能,后世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京师应举,先去拜见文学前辈 , 曾任著作郎的顾况(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奉上自己的诗集行卷 。看到署名为“白居易”,顾况抬眼打量这生疏的年轻人,不由微笑揶揄道:“京城米贵,想白居恐怕不大容易?。」 钡?nbsp;, 他便立马被第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镇住了:“咸阳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悍绱涤稚?。”不由得改口由衷地赞曰:“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白居也是很容易的?。辈⒘⒓聪蜃约旱呐笥讶υ拮偌? ,白居易由此声名大振,得中进士 , 仕途为开 。
唐朝“行卷制”,是对隋朝开创科举制并兼容举荐制的继承创新,后世褒贬不一 。而“行卷”却从此成为了古代自荐书的代称 。
(二)干谒诗:唐代文人自我推销的“敲门砖”、“进阶石”
干谒(gān yè):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 。干谒诗,指文人向达官贵人呈献的诗作,以展示才华抱负,求得引荐以进身 。干谒诗发源于汉,到了唐朝尤为壮观 。其数量高达数百首;其作者队伍庞大,涉及著名诗人众多;其不乏经典名作名句,后世传颂 。著名的实例典故有:
1、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苦学多年 , 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 。于是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这首五律,委婉表达了希为圣朝效力之急切心情,期求得到援引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