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心多是读书人 仗义每多屠狗辈 仗义每多屠狗辈,读书多是负心人

这个问题我在另一个类似的问题中说过 。就偷懒一下,直接复制过来 。
这句话和《老子》中的一些思想不谋而合 。
《老子》有言:“慧智出有大伪”,“民之难治 , 以其智多”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读书人,书读的多了,知道的就多,心思灵巧,想的就多 , 想的多 , 简单的事情就复杂了 。治国其实就是治人,治人就是治理人心 。所以《尚书》中说“人心惟危” 。为了使人心简单而不复杂就要“绝圣弃智” 。
《老子》中又言:“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义 。失义而後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们越是提倡的事情 , 就说明那种事情是人们缺乏的 。就比如当今社会扶不扶的问题 。
古时“屠狗辈”多是不识字的人,心眼直,没那么多花花肠子 。记得七八十年代,村子来了陌生人,随便去一户人家讨要食物吃便可吃饱 。而今么……呵呵 。
古时的“读书人”基本上读的是孔孟之书,行的是教化之道,讲究仁义礼智信,道家讲的是顺应天性,《庄子》中有《马蹄》一篇说的明白 。“屠狗辈”没读过书 , 更不要说识字了,行事大多随心而动,颇符合道家理念 。
儒家、道家理念不合,《庄子》中《外物》篇有言:“儒以《诗》、《礼》发冢 , 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 , 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每每看到此处 , 不禁微微一笑)在《庚楚桑》中道:“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 。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 。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 , 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 。千世之后 , 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每每看到此句,不由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想必鲁迅也是看到此言有感而发才写出《狂人日记》的吧)
老子、庄子认为读书人是祸乱天下的根源 。韩非子也说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国历朝历代不大力提倡且普及识字读书想必于“儒以文乱法”有关 。仗义,行侠仗义的多是“屠狗辈”,所以中国历朝历代也不提倡武 。
有人认为“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胡说八道 。且看里面有“多是”二字,并非全部 。
看当今社会的人受教育的程度不算低了,文盲少之又少 , 然人心不复纯朴 。犹记小时候捡到了钱那可真是交给老师或警察叔叔的 。那时的老师也是尽心尽力的为学生好,没有补习班,更不收什么乱七八糟的费;见到老人可是放心大胆的搀扶帮助;小孩子可以随便的在大街上玩耍,不用担心有人贩子……
山里人受教育程度低于乡下人,有些地方至今教育还是难事,乡下人受教育程度低于城里人 。到乡下去如果有事了,问问当地人大多都会给予帮助的,比如口渴了给口水喝,饿了给口饭吃 , 问路也会指明方向,会给你带路,在山村里甚或会让陌生人留宿 。在城里则不一样,街道上求人帮忙大多没人理会 , 去敲居民都安有猫眼监控 。为什么?当然,有人认为这其中有其他原因,但不可都认得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方 , 人心愈加险恶 。古时如此,现今亦如此 。
另:前一阵子,有一个出国留学的北大的博士生不是与父亲断绝了关系?这算不算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