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豫是李世民的什么

《旧唐书》是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
史记赵莹性纯厚,美风仪 。后梁时代中进士 , 曾做过后晋的宰相 , 后来后晋被辽太宗所灭,听闻赵莹的才能 , 让他做了皇子的老师 , 但赵莹一直思念故国,常常悲泣,后来向辽世宗请求死后希望能葬在故里,得到同意 , 在他去世后辽世宗派人送他灵柩南归,宋太祖赵匡胤追赠他为太傅,葬在华阴 。从这一系列事件当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赵莹都能得到敌人如此看重,那是有真实才学,那他主持编撰的《旧唐书》最起码是有一个权威保证了 。
那为何在《旧唐书》中对唐代宗李豫评价如此之高呢?
在 青青子衿人 看来,源于那场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和当时处于编撰《旧唐书》的掌权者有关 。下面咱们详解一下 。
一唐代宗李豫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核心掌舵人物
公元755年十一月,朔风凛冽,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北方少数民族不满于当下的现状,看到唐玄宗的昏庸无能后 , 发动叛乱,浩浩荡荡的铁骑蜂拥而下,失洛阳,弃长安,一路逃亡灵武 , 在这过程中 , 当时已为广平郡王的李豫和异母弟弟建宁王李倓一起,随父亲跟着祖父玄宗逃离京师避乱,同时参与了 马嵬之变 。
唐肃宗登基,在选定天下兵马大元帅时,本想让声望高和有才能的建宁王李倓担任,后来山人奇士李泌经过一番劝谏后,唐肃宗选择了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 李泌辅之 。
张良娣(唐肃宗皇后)与李辅国因为在肃宗政变夺权过程中立有大功 , 常常自持有功,气焰嚣张,看到广平郡王和建宁王的权力比他们还大,于是两人勾结在一起,挑拨分化两兄弟间的关系,在这个运作过程中李豫得以被确立为太子 , 而建宁王被诬陷有谋反之意 , 被唐肃宗一怒之下不分青红皂白杀了,因此,李豫的太子之位也得以稳固,李豫也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人 。
762年,李豫继位,次年正月 , 完全平定了长达7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 , 使唐朝得以延续 。有多个王朝在反叛浪潮中未能平定叛乱而灭亡,可想而知李豫得功绩 。可以说是给唐王朝赋予了第二次生命 。
二旧唐书编撰与当时掌权者一个少数民族—沙陀族有关
沙陀,又名处月、朱邪,原是唐朝时西突厥的一部 , 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 。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四月,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降唐 , 处月朱邪阙俟斤阿厥也内属于唐 。随即处月也就是沙陀族于与大唐开始密不可分 。历代首领皆任职于唐廷 。
其中在714年(唐开元二年,唐玄宗)时,一代沙陀首领辅国任金满州都督 。后来辅国进封永寿郡王,死后,子骨咄支嗣 。安史之乱时 , 骨咄支参加平叛有功,唐肃宗李亨授予他特进、骁卫上将军 。其子尽忠为金吾卫大将军 。
唐(785—804)中,沙陀部七千帐归吐蕃 。吐蕃迁沙陀部至甘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县) 。后来回鹘取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吐蕃首领怀疑尽忠暗中与回鹘勾结,准备迁沙陀至黄河以北地区 。沙陀部人为此非常害怕 。尽忠与其子朱邪执宜商量 , 执宜说:“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自归,不愈于绝种乎? 。”这就是沙陀内迁之始 。跟1771年初 , 土尔扈特人回归清朝一样 。
唐懿宗时﹐执宜子赤心率骑兵助唐镇压庞勋起义﹐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883年,其子李克用率军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朱温得汴梁,李克用得太原 。